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謂中華何謂漢》選摘(3)

2021-12-31 05:10

? 人氣

之後登場的「中華民族」這個名稱,可說是繼承了司馬遷的「中國人民」之名,並從中發展而來的。—真的能夠如此單純果斷地認定嗎?這讓人不禁心生疑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費孝通在這本論集的開頭這樣說: 

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裡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

就把「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標榜為中華民族這點而言,這毋寧只能理解成一種「願望」吧!在接下去的論述中,又對這個問題做了稍微明確一點的定義: 

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許多民族在結合成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陳連開,〈中國、華夷、中華、中華民族〉) 

費孝通也說: 「中華民族是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實體......這五十六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簡單說,就是一種有點硬拗的劃分。

在既有價值觀土崩瓦解的現在,現代人、特別是受壓抑的人們,往往會拘執於自己的民族、宗教認同,從而引發各種紛爭。在這樣的時代裡,將多民族一概統括成「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來加以理解,這種概念性的、粗糙的規範,說穿了不過就是漢族單方面的自以為是罷了。

「中華民族」這個詞,確實若隱若現存在著政治意圖。在國境糾紛大致塵埃落定的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軍事展現,以及主權、領土問題的爆發口, 就是海洋。在習近平政權誕生以來頻繁使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口號下,中國朝著嶄新的「海洋大國」、「軍事大國」目標不斷前進。現在,中國仍在東海、南海與東南亞各國以及日本,不斷製造紛爭與緊張局勢。在海洋權益方面,中國主張,「中國人在南海的活動,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歷代政府已經透過行政區域的設置、軍事巡航、海難救助等諸多方式,管轄了南海諸島以及其周邊海域。(「人民網」二○一六年五月二十三日) 

在這裡必須指出的重點是,「中華」這個詞開始有具體的領土意象,是始於中國和西洋各國的帝國主義侵略之間,無法避免衝突的清末。綜觀清朝,不論是行政區域的設置或軍事巡航,在這個區域都不曾實際存在,就連有組織的海難救助,都沒有相關的歷史紀錄。

中國夢。十九大。(德國之聲)
中國十九大就大肆宣揚「中國夢」。(資料照∕AP)

再回頭來看,中國在陸地國境方面的塵埃落定,也多半是和鄰近國家之間進行熾烈武力鬥爭之後的結果。在這些紛爭爆發時,中國政府說穿了,還是搬出「歷史」來當成自己的主張吧! 

比方說中國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開始主張自己對日本的尖閣群島擁有主權。一九六九年, 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指出在尖閣群島周邊可能蘊含有石油與天然氣,此後中國便開始這樣主張。這年四月,中華民國也搶先中國,主張自己對這一帶擁有主權;兩者的意圖可說昭然若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