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杰觀點:天與地─初探2021年的能源公投政治

2021-11-12 07:0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一切合法」的外衣下,政府高層往往以治天之君、萬乘之主自居,指點百姓何謂「平衡發展」,佞幸者流亦指鹿為馬,把土地區段徵收說成合作開發,卻避而不談我國土地法規中獨尊行政權,不要說是一般民眾,連各級民意代表都沒有審議土地開發與土地使用的資格,與歐美民主國家不啻天壤之別。

劉政鴻表示,自己主政堅持「人道、王道、霸道」3項原則,除了妥善照顧縣民外,也會用「霸道」來維護多數人利益,像是強拆大埔4戶「就是做對的事情」。

陳致曉也提出自身例子……賴清德與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到他家做家戶拜訪,提到大埔案做例子,表示在台灣抗爭是不會成功的,「你看大埔案張家,人死的死,房子也沒了」。

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天赴議會施政報告,提及社子島開發說「主要計畫、時程不變,要安置可以討論,但就是要在明年底前公告實施區段徵收」,引自救會不滿,認為審查未通過就先射箭、再畫靶,不符程序正義,昨到北市府抗議

根據政府1998年的承諾,大社工業區應降為「乙種工業區」 ,且將石化工廠遷出大社。但自高市府都委會在2019年將全案送至內政部審議後,距離上次召開審查會議 #將滿1年, #至今未有決議,令人感到十分遺憾。(地球公民基金會,2021/11/8 )

民間裡面,唯一有土地開發之發言權跟提案權的大概只剩工商業廠商,因此一般人通常也不知道各縣市在何時何地又推出什麼開發案,政府也不提供資料,等到被通知的時候計畫已經核定,遑論參與? 

大潭三接案就是最好的例子,2015年馬政府核定,直到2021年初公投成案吸引媒體注意之前,社會上多數人大概都搞不清楚大潭三接案到底在爭議什麼? 以至於連民主聖地,嚴打假新聞的台南市都發生民眾把一般藻類當成藻礁的誤解。 

近日有網路謠言表示,台南學甲北門水泥防波堤上長滿了紅色藻礁,引發關注。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經實地訪查並請專家確認後發現,該地的紅色藻類為「石蓴」與「崗氏莖刺藻」,兩者均不具鈣化能力,無法堆積形成藻礁,此為錯誤消息。

站在資訊揭露的立場,姑且不論三接案未來環差審查結果如何,政府至少應該公布目前浮上檯面的四種情境(大潭三接+核四、大潭三接+廢核、台北港三接+核四、台北港三接+廢核),各自的總工程成本、總碳排、總空污,供民眾參考。每個情境其實又可細分為各部門積極減碳、消極減碳子情境,以利民眾評估公投。

總結:按照目前的趨勢,似乎可以論斷核四已死,無論技術面、財務面、環境面或政治面,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核四風險。奉勸政府不必隨國民黨起舞,整天複誦缺電、空污,糾結於暫時性的增加500萬噸燃煤,反而誤導民眾關於永續發展概念的基本認知,又造成民眾低估、忽略其他的綠色政策工具潛力以及土地制度問題,恐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土地使用計畫變更、實現住民投票良機

*作者為德拉瓦大學能源及環境政策博士、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