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寧靜與擾動,新舊之間的交界—華夏新村

2021-10-31 05:30

? 人氣

倘若學生開始關注在地,或許就可以與社區增加更多交集的可能、產生更多互動的機會—社區當中最可貴的是變動性與不可預料性,任何一個無心插柳的舉動都可能會帶給未來不同的發展。或許當學校、學生與在地社區的交集足夠密切之時,租屋環境也能跟著有所改善,讓大學城成為真正的大學城—是交集與融合帶來的薈萃,而不是侵入與擾動所帶來的冷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後,我認為學生租房的需求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眷村內的結構及型態,卻也某種程度的保留了村子裡的人氣,讓都市發展脈絡的紋理得以保存。在破壞的過程中帶來的是否為重生,抑或是老社區的迴光反照我們不得而知,但總覺得可以在過程中找到彼此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我喜歡繞點遠路,經過烈美堂旁的小巷子回到租處,因為那都是大魚池聚落留下的老厝,是歷史的遺跡;同時也有回到鄉下老家的錯覺—但不同的是走過人家門口時,總會被還以你誰的眼神。」

參考文獻

湯晨(撰述)(2017)。華夏新村~我的觀察筆記。文化部台灣社區通

謝孟恭(撰述)(2021)。灰階思考。天下文化

湯志民(2012)。大學城的發展、類型與實例。2021年10月26日。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研究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2021年10月26日。

*作者為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3年級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