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忍出殺人犯!乖寶寶為何成為犯罪者 台大教授李茂生這樣解析

2017-09-18 16:18

? 人氣

為何越是「家教良好」的家庭,越容易教育出犯罪未爆彈?長年關注少年犯與受刑人環境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指出,或許一切都是「忍耐」二字惹的禍。圖為示意圖。(取自香港社會福利署網站)

為何越是「家教良好」的家庭,越容易教育出犯罪未爆彈?長年關注少年犯與受刑人環境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指出,或許一切都是「忍耐」二字惹的禍。圖為示意圖。(取自香港社會福利署網站)

為何越是「家教良好」的家庭,越容易教育出犯罪未爆彈?長年關注少年犯與受刑人環境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15日晚間於誠品台大店進行岡本茂樹《教出殺人犯》新書分享會時指出,或許一切都是「忍耐」二字惹的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茂生指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忍耐」,受傷跌倒、被人欺負或有任何不滿,第一要務都是「忍耐」,而不是透過哭泣把情緒宣洩出來。這般教育下,孩子被壓抑在心裡的憤慨無處宣洩,就會越積越多,隨時可能爆炸。

20170915-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15日出席為什麼會《教出殺人犯》?新書分享會。(顏麟宇攝)
李茂生指出,在忍耐教育下,孩子被壓抑在心裡的憤慨無處宣洩,就會越積越多,隨時可能爆炸。(顏麟宇攝)

痛苦時要忍耐、自立自強 「還要寫週記反省犯了什麼錯」

李茂生也引述岡本茂樹《教出殺人犯》一書內容指出,若父母一直叫小孩痛苦時別哭、不要靠別人、要自立自強要堅忍,就會造成壓抑,進而「無法產生一顆豐饒的心,當情緒無法滿溢出來,心情就會一敗塗地下去」,造成犯罪。

「我們還要叫學生寫週記,週記還要寫本週之反省,我犯了什麼錯、以後要變成更好的人……寫這種文老師一定會一直劃紅圈圈、紅圈圈、爸媽會說他好棒──然後,這種人以後就變犯罪者。」李茂生感嘆。

面對一個做錯事的孩子,大人很少問他們「為什麼」,只是一味地譴責他、要他反省,李茂生認為這作法是不對的:「你要讓他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先接納他,他才會去思考:為何我這樣做會讓別人擔心?」

每3人就有1人重覆犯罪 李茂生:不斷壓抑自我、欲望無法滿足

然而,目前收留犯罪少年的機構,很少做到讓少年真正思考「我做錯了什麼」的效果。岡本茂樹《教出殺人犯》一書指出,2012年日本觸犯刑法的少年再犯率高達33.9%,每3人便有1人會重覆犯罪,成年人更高,為45.3%。這很明顯是監獄環境出了問題,人關進去裡面並沒有反省,出來只會重覆犯錯。

李茂生表示,目前對少年犯的輔導方式,就是「把犯錯的孩子丟進去集中管理,要求他們有嚴謹的日常生活,還叫他們跟別人道歉」,要他們去跟監獄官說:我不會再犯錯了,我要壓制自己的欲望,在社會上做個堂堂正正的人──這是相當可怕的。

20170915-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15日出席為什麼會《教出殺人犯》?新書分享會。(顏麟宇攝)
李茂生表示,目前對少年犯的輔導方式,就是「把犯錯的孩子丟進去集中管理,要求他們有嚴謹的日常生活,還叫他們跟別人道歉」。(顏麟宇攝)

「這種人才可怕,因為他不斷壓抑自己的本我、只想做給別人看,而當別人不看時,他的欲望無法滿足、壓抑又爆發。」若犯罪之後只被要求把慾望壓回去、不給他們說話跟宣洩的機會,「請問壓得住嗎?會再犯嗎?」李茂生對這種作法相當質疑。

「矯正犯罪人的時候,必須養成他們撒嬌、依賴別人的習慣。」李茂生說,如果一個人學會的是求助、而不是忍耐跟壓抑,他才有辦法抒解痛苦而非爆炸,這樣才能「放心地把他(少年犯)放到社會上去,他不會再犯錯」。

犯錯者要的是避風港 「能讓人能想想人生是怎麼回事」

人之所以犯錯,一定是有原因的。李茂生認為,責難與訓斥無助於反省,重要的是讓犯錯的人有一個避風港,那個避風港「不會給你善惡上的評價,能讓你想想自己人生是怎麼回事、需要怎樣的資源、而且還要能尋求協助」,此時,父母便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李茂生強調,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不管外界批評如何,你是我的小孩,我是你最後的避風港,你不會沒有地方可以靠」,讓孩子知道自己碰到不孤單,才不會持續壓抑到爆炸,最後衝破道德甚至法律的界線、變成犯罪者。

20170915-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15日出席為什麼會《教出殺人犯》?新書分享會。(顏麟宇攝)
李茂生強調,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不管外界批評如何,你是我的小孩,我是你最後的避風港,你不會沒有地方可以靠」。(顏麟宇攝)

「能夠做你自己,就是一件最偉大的事情。」李茂生緩緩道出這句話。做自己,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知道求助並不可恥,人才有可能健康處理生活面臨之困境。

犯罪的少年需要學會這件事,對還未犯罪的壓抑少年來說,更是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