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風險資本的回報率盲點

2017-09-01 06:30

? 人氣

我們知道前一支基金花了五千萬美元,最終總共幫投資人淨賺一億五千萬美元。這支基金同樣花了五千萬美元,最終幫投資人淨賺四千五百萬美元。直覺上來看,這兩檔基金表現高下立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如果你去計算第二支基金的IRR,你會得到47.1%,與第一支不相上下!

讀者也許會以為我是故意製造一個特殊案例來說故事,但實際上我在亞洲就曾經遇過基金管理人私下吹噓用這種方式「灌水」IRR的策略。實作上來說,他們在真正的風險新創投資上都採取保本策略,不追求全壘打,只求小金額不要賠,快進快出,下一輪有人要收購老股就趕快賣。然後在基金的後期,一口氣灌入大量資金到幾個即將上市(pre-IPO)的案子,這些案子週期很短,獲利通常也不會以倍數計,但是如果操作得當,短短六個月內賺個四成,或者一年內賺個一倍(正如上面的例子),是有可能的。這樣子短時間將大量資金沖進沖出,就可以有效拉高IRR的數字,儘管實際上表現並沒有特別好。

大部分的風險資本基金都有規定投資期在最初三年到五年,這樣的規定可以避免這種作弊的方式。但是亞洲(特別是中國)這十年來風險資本基金風起雲湧,不少基金都沒有這麼詳細的規定,也造就一些基金用這樣的方式衝績效。如果考慮到基金分紅(carried interest)的門檻多半是以IRR來計算,我們不難想像某些基金經理人的策略⋯⋯

如果風險資本基金不能夠單看IRR,那麼該看什麼?這裡就是「見山又是山」的部分了,其實大部分的基金投資人看的很簡單,就是現金倍數(cash-on-cash multiple):基金得到的現金除以花掉的現金(包含投資以及費用)。

以上面兩支假想的基金來說,現金倍數分別為4.0倍以及1.9倍,前者績效是後者的兩倍有餘——儘管IRR相當接近。

當然如果是非常大型的投資組合,例如哈佛校務基金,一定都會分年佈局多隻基金,盡量讓基金吐回來的現金可以很快地再被投資進去,以提高資本的使用率。對這樣的投資組合管理人來說,IRR仍然是重要的。

但這樣的投資人數量並不多,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沒辦法大量投資多支風險資本基金,以達到現金流「平坦化」(smoothen)的效果。大多數LP是採取較為鬆散的現金管理方式,針對投資的複數基金,只要大概確定自己的現金流能夠應付每一年的capital call總和,吐回來的錢要放到哪裡去就到時再說吧。

對於這些多數的LP,跟他們天花亂墜地解釋IRR的計算方式和理論根據是沒有意義的,乖乖地一分錢一分錢掙、展現自己真正的獲利能力才是王道。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10年,包含創業4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