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劉曉波的去世談兩岸的變與不變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2017-07-19 06:20

? 人氣

中國近幾年崛起的原動力是源於強烈的民族意識與對外開放,但中國的日漸全球化是否促使它以更理性的態度正視台灣,或者中國的開放反更強化其民族意識的塑建,全球化與民族主義之間的弔詭互動關係正影響著中國對外政策尤其是對台政策的走向。中國以「一個中國」原則為骨幹、「一國兩制」為目標的「一中統台」政策,未來是否有調整或修正的政治環境,仍需視未來全球化對中國在文化、經濟與政治上的影響,是否有足夠的力量衝擊、淡化其對民族主義的堅持以及建構民主多元化的社會而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方面,台灣這幾十年在西方民主政治與文化輸入以及對外貿易的全球化過程中,建構了厚實的中產階級以及文化與政治自覺意識,形塑了廣闊的泛「台灣意識」,涵蓋了四大族群的文化以及對台灣生活方式的認同。然而,由於政治轉型過程中,因民主教育的不足,演變成以民粹主義掛帥的民主體制;同時在廣義的台灣意識底下,因歷史因素造成的泛台灣民族主義及遠距離、外在的中華民族主義仍然在朝野激烈的政治鬥爭及社會兩極化對抗中對峙,無法獲致共同的國家〈族〉認同意識,無法團結一致與中國談判,化解主權爭議,加上中國的崛起以及對台灣在國際參與的打壓,兩岸關係在馬政府「九二共識」推動下,雖然表面上已緩和,但外弛內張、暗濤洶湧,馬習會對台灣未來選擇的框限,即引起台灣人民的憤慨,蔡總統執政後因不接受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的九二共識,兩岸 情勢更是緊繃。

綜合上述,兩岸關係主要的問題癥結是雙方歷史情結、政治體制及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不同,所引發泛台灣意識與中國民族主義的對抗,以及島內台灣民族主義與遠距離中華民族主義的競爭與拉扯。因此,兩岸要開展穩定、長遠的和平關係,必須互相了解、體諒雙方不同的歷史經驗以及政治體制所引發的國族認同與價值選擇問題,還有因為兩岸長期分治分立所導致的主權糾纏不清問題;這些問題都要透過兩岸的接觸、溝通與合作,經過長時間的來往,方能在「尊異求同」的原則下,建構厚實的互信基礎後,方能建立堅實的兩岸共識。

值此兩岸因政治認同問題,兩岸關係越來越緊繃之際,兩岸應就台灣解嚴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的經驗,加強兩岸民間文化、公民團體與經濟發展的交流,互相學習、吸取對方的長處。台灣方面,雖然目前我國的民主政治不夠成熟,但台灣人民如何透過民主體制的建構,爭取、保障自己的權益,是可以作為目前中國大陸人民因政府的公共建設喪失權益以致各地方抗爭不斷,來借鏡學習;文化方面,台灣更可藉由雲門舞集、慾望城國等藝術表演團體在大陸的密集演出,讓大陸人民了解台灣文化底蘊的厚實,以及雲門等如何透過東西文化養分的吸取與滋潤,造就舉世驚豔的舞劇藝術。

中國方面,大陸這幾十年規劃周密的大型經濟計畫與全國建設,以及驚人的物流網、網路商業等新科技經濟的發展,也是台灣必須借鏡學習的地方。果能如此,兩岸即可藉由民間密切的交流合作、互助互補,化解彼此的誤解,建構更厚實的互信基礎。同時,蔡總統應勇敢有智慧地化解黨內及反對黨的異議,凝聚兩岸政策共識後,向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個「中華各表、中華共榮」的兩岸策略,呼籲中國當局,居於兩岸的同文同種,在尊異求同的原則下,雙方就這三十幾年來的政經與社會改革經驗,加強經濟、文化與公民社會的交流合作,擇優補短、互助互補,往「中華共榮」目標邁進,以開展兩岸可長可久的穩定和平關係,為未來三十年兩岸可能的整合奠定厚實基礎,在未來兩岸政治體制與生活方式更為接近時,雙方的融合自然就水到渠成。如此,劉曉波為民主自由的犧牲才有意義。

*作者為退休駐美人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