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觀點》非暴力、自由、自主─劉曉波的精神遺產

2017-07-16 12:00

? 人氣

2017年7月13日,中國民主人權運動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病逝,香港民眾悼念(AP)

2017年7月13日,中國民主人權運動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病逝,香港民眾悼念(AP)

劉曉波,中國唯一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彌留之際依然被嚴密看守,無法和妻子有哪怕一刻的獨處。雖然劉曉波曾明確表示希望出國治療,但是中國政府一直沒有准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掌控著世界第二大強國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如此懼怕一個瀕死之人?

記得江澤民、胡錦濤曾經准許中國一些知名異議者──比如魏京生、王丹、陳光誠等──保外就醫,但是胡錦濤、習近平不僅一直反對劉曉波出國,還將劉曉波的妻子劉霞長期軟禁,任何人都無法聽到這對夫妻的聲音。

這樣的態度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形象:死於獄中的另外唯一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奧西茨基(Carl Von Ossetski),那是發生在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

為什麼中國領導人一直拒絶做出人道姿態?

非暴力、自由、自主

資料圖片:劉曉波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後,他的影像投射在奧斯陸的一個飯店前

1989年,學業有成的劉曉波中斷在歐洲、美國的發展,返回中國參加天安門廣場的示威活動,之前這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學者從此投身於民主運動。雖然六四鎮壓以來劉曉波的作品一直被當局禁止出版,但是在中國國內廣為流傳,多在知識界探討。

劉曉波是一位高產作家。1991年獲釋之後,他撰寫過難以計數的時政性文章,首先是在香港雜誌、然後是在互聯網上發表。劉曉波曾把互聯網比作「上帝送給中國的禮物」。他還曾撰寫許多哲學、理論性文章,分析中國政權、中國社會的演變。

但是,劉曉波思想最強有力、也許能夠激勵今後異議人士的是,他一直推崇非暴力。這是基於他對毛澤東時代的理解:「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劉曉波: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2009年)

劉曉波對「文明社會」發展的反思(《未來的自由中國在民間》)以及這對消除中共控制所起的作用、公民自由思索、追求自主的必要性是他這種思維的顯著特點。

「五四運動」中,中國的知識分子力爭「打倒孔家店」、要求「科學與民主」。劉曉波,這個以從事文學批評出道、典型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譴責了1980年代晚期的「本土化」思潮。

在劉曉波看來,「尋根」不可能是中國的出路。文學最為重要的是要保持其自主權,出於戰略性考慮,作家不應該在特定主題上保持緘默。如果知識分子希望對建成自主的公共領域做出貢獻的話,他們必須切斷與國家連接的臍帶。

劉曉波一直堅持自己對知識分子的見解。他認為,其精華在於批判性思維。為了捍衛自己這一權力,不應該害怕失去自由、甚至生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