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咸浩專文:迎接憂喜交加的AI年代,別忘了還有「愛」

2017-06-30 07:00

? 人氣

無論是無形體的人工智慧程式、或是有形體的高科技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聰明程度都超乎想像!(示意圖取自YouTube)
無論是無形體的人工智慧程式、或是有形體的高科技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聰明程度都超乎想像!(示意圖取自YouTube)

雖然,人工智慧讓不少人(如霍金)擔憂其衝擊,確係良有以也,但如果(這可能是一個機率不算大的「如果」)我們能善用,或許更能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人真正的可貴之處。首先,人工智慧雖能提醒我們創造的方向,但仍無法如人般全然無中生有的跳躍式的創造。更重要的是「愛」的能力。電影《人工智慧》何以開宗明義就探究「愛」的問題?正是因為人類和人工智慧的差異就在於此:不是「理性」的能力(這反而是人工智慧的擅場),而是情感的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關於人性何所在的思考,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中早已探究過。他指出人如果變得全然理性,人就不再是人,而無異於一只琴鍵,根本無自由意志可言。人類的感情雖然並非時時都高尚可敬,然而卻正是這種不可預測性讓人類變得特殊。人類才能藉由情感不時的衝擊,看出所謂每一個時代眾人所認知的「理性」,往往只是一時的框架與規範,進而帶動人類社會的變革。

總之,短程看來,人類有了人工智慧型可以共事與學習之後,密集運用工具理性的工作,甚至具創發意義的程式設計工作,必會大量交由人工智慧處理(先進國家已有不少人工智慧所撰寫的各式分析報告甚至新聞)。而如何更細膩貼心的處理感情面向,反而會成為人類最優先的關懷。換言之,未來人類會更注重如何有效的溝通、有情的處世、有意義的創造(比如醫生未來會變成「愛」的給予者,而非資料的儲存與判讀者)。綜上可知,未來教育重點反而應該更置於人文社會學科才是。

長程看來,人工智慧相關的倫理問題,更應成為未來世界的核心議題。這就更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對此進行上位的、全面的關注,before it’s too late。

走筆至此,需不需要「人人」都學寫程式,應該已經不言而喻。當然,人人都能寫程式的一天也許終究會來到,但那時候寫程式必然已經變成了一件如吃飯喝茶般的易事──只要想想看電腦從dos發展到windows到智慧型手機的過程可知一斑。但人人都應關心人工智慧的發展倒是真的。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