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是災難是否會來,而是何時會來:《灰犀牛》選摘(1)

2017-04-27 05:50

? 人氣

作者指出,全球暖化加劇,然而我們常常一再疏忽了顯而易見而且必然會發生的重大災難。所有掌權者,如企業或組織的執行長,竟然也和我們所有的人一樣,面對突然衝來的灰犀牛和危機,也是呆若木雞。面臨這樣的威脅,他們竟然不堪一擊,無法及時掌握問題,做出回應。(AP)

作者指出,全球暖化加劇,然而我們常常一再疏忽了顯而易見而且必然會發生的重大災難。所有掌權者,如企業或組織的執行長,竟然也和我們所有的人一樣,面對突然衝來的灰犀牛和危機,也是呆若木雞。面臨這樣的威脅,他們竟然不堪一擊,無法及時掌握問題,做出回應。(AP)

灰犀牛是很可能出現、衝擊力極大的威脅:就像一頭兩噸重、朝向我們衝過來的犀牛,我們不可能看不見。你會想,這龐然大物應該會讓我們繃緊神經、緊盯著牠。其實,恰恰相反。我們常常一再疏忽了顯而易見而且必然會發生的重大災難。所有掌權者,如企業或組織的執行長,竟然也和我們所有的人一樣,面對突然衝來的灰犀牛和危機,也是呆若木雞。面臨這樣的威脅,他們竟然不堪一擊,無法及時掌握問題,做出回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日世界面臨的很多重大問題都是灰犀牛。以氣候變遷為例,科學家已明白表示,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50ppm對地球不利,但現在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400ppm。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減碳上的努力似乎緩不濟急。海平面的上升不斷帶來極端的天氣和天災:紐約接連在2011年和2012年遭到艾琳和珊迪颶風的侵襲,這兩個颶風都是所謂「百年一遇的風暴」。2013年襲擊菲律賓的海燕颱風更創下史上登陸最強風暴的紀錄。光是在2013年,氣候異常的重大天災共有四十一起,每一次災難發生帶來的損失都超過10億美元。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問題造成全球每天有近1000名孩子死亡(美聯社)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問題造成全球每天有近1000名孩子死亡(美聯社)

黑天鵝無法預知,灰犀牛則是顯而易見的威脅,只是我們常常閉上眼,以為看不到,問題就不存在了。大多數的灰犀牛並不是微弱的警示,而是我們故意疏忽,不予回應。即使是面對最明顯的威脅,有人總是固執自己,故意視若無睹。如果你頭腦清楚,面對這樣的威脅,就知道:這是灰犀牛,不是黑天鵝。

乍看之下,灰犀牛是可怕的威脅,其實是禍是福還很難說,視你看問題的角度和因應而定。例如網際網路對電視台是一大威脅,但對雅虎和Google來說,則是機會。電視台花了一段時間之後,才了解如何把網路化為業務助力。高油價對高耗油的汽車是威脅,卻是油電混合車打入市場的契機。至少理論上是如此,只是消費者和汽車製造商的反應仍慢了半拍。

同樣的,疾病不但是威脅,也是機會。在已開發國家,過度肥胖已成為一種流行病症,致使醫療費用攀升,威脅民眾健康。過度肥胖還容易引發糖尿病、心臟病等併發症,可說是重大健康危機。但對醫療機構而言,肥胖治療前景極佳,生產減肥藥的廠商也可大發利市。

看見灰犀牛

在灰犀牛逼近的五個階段之中,我們已有機會改變事件。在灰犀牛仍在遠方的地平線時,你還有足夠的時間應變,等到巨大的公犀牛與你四目相接,就會讓人驚慌失措、六神無主。在面對的灰犀牛的各個階段,都有可以做的選擇和策略。

首先,在面臨灰犀牛的威脅時,我們可能會否認灰犀牛的存在或小看了這個危機,因此逃避問題。我們可能一邊尋求解決之道,一邊責怪別人。到了灰犀牛即將衝過來的恐慌階段,就不一定有好的做法。最後,到了我們不得不拿出行動之時,常常已經太遲了。

領導人、組織或國家因應成功與否,都能給人教訓或啟示。最後的命運會如何就看性格、運氣、環境、策略和領導人這幾個因素。能預見重大改變、及時行動者,往往就是能改變世界的勝利者。

領導人擔心的應是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鵝,而且必須面對現實,不能有鴕鳥心態,並且必須改變誘因系統,才能及時反應。他們必須著眼於過去的危機,建立防災系統,以抵禦龍捲風、海嘯、颶風、流感等災難,以救人活命。首先,必須明察秋毫,辨識即將來臨的威脅,發送無可忽視的警報給可能受災的民眾,而且必須在事前教育民眾如何因應,建立災害收容所,讓民眾依照清楚的指示去做。最好在事前就有一套自動防故障的措施,以免領導人否認威脅存在,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有先見之明的策略可以改變不當誘因,鼓勵領導人早一點採取行動,且讓我們克服人性弱點,以採取正確的做法。

作者為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本文選自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是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2007年古根漢獎得主。曾任紐約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主席、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研究副主席、《國際金融評論》(International Financing Review)拉丁美洲事務處主任,並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等著名媒體撰稿。現居波士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