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失靈政府當然祇會邊際經濟學治國

2017-04-05 07:10

? 人氣

蔡政府包括綠能在內的產業政策顯得蒼白無力。(取自台電網站)

蔡政府包括綠能在內的產業政策顯得蒼白無力。(取自台電網站)

 蔡英文「坐天」掌政一年,以強烈主觀「獨裁治理」的獨斷模式,在政治上企圖從根本重新捏塑臺灣未來,在經濟上則既無心亦根本失能失智,祇好採取了部落經濟社會才可能採取的「邊際經濟學治國」策略手段來「拚經濟」,當然要註定陷臺灣社會人民於「必然艱苦災難」的黯淡前景,最令國人徹底心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祇見空心口說無憑無物的「拚經濟」

當其坐天專政已逾十一個月,國內外社會幾乎已經可以確切看出,蔡英文治國起手式以及會在第一年烈火旺燒的主軸戰略,大概不外:專拆舊房舍不蓋新建築(政治追殺一意消滅國民黨)、祇圖分化更細碎的小餅卻拒絕做大餅(仇富反商、阻斷投資開發、啟動社會對立以及階級鬥爭)、阻斷改道既有大小馬路卻毫無意願闢建新而宏偉的高速道路(仇中反中去中、阻斷兩岸發展)、從根拆除必要骨幹建設而大興違章建築(歷來最短時間最大數量增置的違憲違法行政組織),徹底文化大革命(竄改歷史、扭曲基本教育、切斷中華文化、去孔、毀華文壞華藝),凡此所見,例皆是鼓舞階級仇恨坑殺、前朝政治清算鬥爭之屬事項。

儘管自從坐天的第一天就高喊要「搞好經濟」「拚經濟」,但事實映現的是,在過去330個日子裡的每一個日子,蔡政府完全視國民福祉、經濟發展、國家全球競爭力等諸事,盡皆恍若無物,至少直到今天,每一個可聞可見的治國施政說法,都毫無事先預告之說,亦完全見不著即將會有預行之舉的任何跡象。

祇圖附和滿足「理盲濫情索求」換選票

在既往十一個月裡,國人社會在大選之前所翹盼多年的輪政改革,去舊框佈新局的政策願景,直到今天都還是根本無聲無臭連屁都不如,尤其是在關乎國計民生的經濟治國策略上,現代社會固所切盼應有應見的主流經濟學或骨幹經濟學,亦迄無所見,倘若要勉強就其專政以來,零亂雜碎可以攏總拼湊的,恐怕也祇能湊數稱之為「邊際經濟學治國」的幼枝細葉,根本難經風霜災變,也不能開闊豪放地承受陽光雨露滋潤、凍寒炙烈摧折,以期能成巨木壯林。

所謂「邊際經濟學治國」,就是所有關於國家經濟發展成長規劃設想,都祇圖謀滿足一個標準差以外(或界外)邊際雙尾兩端的「理盲濫情索求」,而棄置經濟理性的基本主流、骨幹之合情合理合法合憲,合乎常態分配鐘形中央眾數大額區塊所絕對必要之態勢需求;也就是說,採行「邊際經濟學治國」策略者,就是不走正道大路,專撿偏鋒界外擦邊球的「非典治國」策略者。

祇是「名顯」但極蒼白的「英派政績」

以至過去即將屆滿一年的蔡英文獨裁專政的「非法魄力作為」之下,所謂「臺灣式邊際經濟學治國」的表現,就是在蔡英文「國王人馬」(“All the King’s Man”)刻意操弄之下,仇富反商、抑強貶智的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作祟結果,使得整個臺灣經濟社會的成長發展,完全祇能顧念左翼尾端不到3%的弱勢、貧窮、低智、失能的社會邊際族群的好壞喜悲與小確幸,乃至在一味「工人專政」意識形態觀念傾斜扭曲之下的,「祇要平等不必義理」的願景企望。

迄今所見,蔡政府祇聞聲言未見實務的「邊際經濟學治國」策略作為,或可以勉強悲悽地歸納出幾個「名顯」但極蒼白的「英派政績」來:

第一是,一年間「可以上得了檯面」的政經績效,祇能以「了無所見」來定位:在對內施政上,祇見「新速輕簡」的小微零散正向價值;對外施政上,則但求躲匿藏拙的「更加鎖國自閉」,乃至在國際競爭場域「快閃式」地自我邊陲化。

空泛無物的國家主力產業政策

第二是:迄今在國家主力產業政策構面的「根本空泛無物」。

儘管在掌政330天之際,蔡英文政府提出了「創新經濟發展」的所謂「5+2+2+1」方案,但細審內容極推動策略手段,卻可以完全顯示出蔡英文政府在「國家產業政策」(NIP)構面上,必然祇可能作得出「都是無用之無用」的績效成果來:一方面是因為,所提出的所有產業類項及產品服物構想,都是祇求「利基型創新」但卻毫無「骨幹性及永續性發展」的意涵與可能性,總括所及幾個類項在未來五年之內的最樂觀產出值,根本達不到國家GDP份額比重的3%,以致可以想見,結果績效非淪落成為「小但根本不美」的國家產業經濟碎片不可,如此的「國家產業政策」規劃設計與執行,對整個國家經濟結構轉變、層次升級、格局發展,都根本無可能會有所撼動或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在蔡英文專政的偏執式獨斷獨裁的「去製造業化」「去石化業化」主張做法,狠斬國家經濟龍根之結果,必然將使臺灣的製造業經濟份額比重低於20%,肇致臺灣經濟淪落成為「絕對超軟經濟」,如此「自虐自裁經濟」全球孤島化國家政略,益發會驅使臺灣經濟,在全球產業市場經濟領域中,遭到更嚴苛悽厲的「被邊陲化」與「被無物化」。

城市經濟無意落實「特色化、智慧化發展」

第三是,城市經濟發展政策上的根本無意於真正落實「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或有效激勵「象徵國家競爭力化之發展」,以至所有強化六都經濟的構想與策略,最終都祇會肇致臺灣自1990年代後半以來,「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係以都會競爭力(urbanization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的全世界經濟大競爭新趨勢中,必然完全失能與失勢。

何況蔡英文政府主政團隊「城市經濟發展政策」的施政主軸策略,竟然會是高懸「全面均衡都會與偏鄉落差」為職志,其結果也就必然造成,國家僅有的極為少數之城市經濟推動發展經費,都變成為「齊頭式均攤分派」到各級層次都會以及所謂重點綠色偏鄉手上,終必成為毫無作用力的「觀世音菩薩的一小滴濟眾水」,最後祇有落入既精進不了,也提升不了臺灣城市經濟國際魅力與競爭力的窘境。

無骨無幹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第四是,基礎建設計畫的「無骨無幹」化,編派配置策略完全依從「政治正確」,根本缺乏「國家經濟理性」思維與作法,所肇致的資源浪費與扭曲,祇會傷害國民福祉,羈延國家經濟的再成長與再發展。

凱因斯經濟學之「擴大基礎建設」公共之出的政策目標,最核心關鍵的是兩個面向:一是基礎建設投資本身所能創造國民就業及國民所得效應的「經濟成長績極貢獻」,二是基礎建設投資的政策目標,作為國家社會主力產業投資開發營運,用以「降低固定成本負擔」、「協力促進產業部門成長發展便利性」,同時更可以「作為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基底條件」。

對外經濟發展政策的全面失速

但是,蔡英文政府所發布研訂的5年4兆基建方案,卻壓根兒完全看不到有這些「凱因斯效應」可能性之設想與方法;尤其是其「限用於綠色執政縣市」的政治正確分流方式,最是敗筆,註定此一計畫方案之必然無助於改善臺灣已然長期化的「悶」經濟情勢。譬如高雄港市合一的「基礎建設」意涵與策略價值,就大大值得懷疑;至於「偏鄉弱勢」優先分派原則,更是高度稀釋掉基礎建設作用力的「大功臣」,對整體國家經濟改善與提升,絕對毫無加分助益。

第五是,在對外經濟發展政策的毫無著墨,也毫無作為,對於「高度外向依存型海島經濟國家」而言,特別致命。

而在本身對外經濟實力增實的「投資開發」上,全面掛零,以至直接關乎國家在全球市場魅力與競爭力發展上最具關鍵性的「商務、貿易政策及策略」發展上,更是「全面繳出白卷」,這種對外經濟發展政策的失速,無一不引人駭然驚悚。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