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阪上烏雲—— 讀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阪上雲》

2014-11-23 11:25

? 人氣

【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昭和年間的戰爭,戰敗後日本社會有各種反思,如發動那場戰爭是倫理錯誤啦,沒有大義名分啦,或者那才是正義的戰爭啦,從結果來說是解放亞洲各國所以有意義啦。司馬遼太郎毫不含糊地認為昭和年間的戰爭是侵略戰爭,但他撇開這些反思,無非批判那是一場不計後果地打了不計後果的戰爭,蠢到家了。

他在《從「旅順」考慮》一文中寫道:「從當時世界所謂強國的陸軍裝備水準來說,舊日本陸軍在日俄戰爭時最高,其後一天不如一天,大正、昭和變成了二流陸軍,而且軍人、國民把日俄戰爭的美麗神話當作事實,越來越增強世界無敵的絕對自信,這是近代世界史最滑稽的事情。攻入中國,跟當時說來五流陸軍國打仗,陶醉於勝利感,越發加深世界無敵的主觀世界。日軍的裝備只比織田信長時代好一點,靠的是大和魂。昭和十四年(1939年)諾門罕戰役中關東軍幾乎拿出全部力量跟蘇聯的外蒙軍作戰,大敗於機械化的機動力和猛烈的火力,死傷七成,就是說十個人裡有七個,戰史上不見其例。即便如此,陸軍仍隱瞞事實到底,終於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激化到與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為敵的不可思議的狀態。」

司馬的戰爭觀無關乎正義與否,只考慮軍力、實力,總之,沒有金鋼鑽不該攬瓷器活兒。明治打了兩場勝仗,在他眼裡是光明的,但身歷其境的夏目漱石看來,「整個日本國無論看哪裡,光輝的斷面連一寸大小也沒有」。

【八】

司馬遼太郎說自己寫小說就是在寫「遺書」,主題是日本人究竟是什麼,可見司馬文學是言志載道的。文學評論家谷澤永一也說「司馬在作品中暴露了日本人的特徵和缺點」。日本經濟高速度發展的年代司馬遼太郎寫《龍馬逝》《阪上雲》,寫歷史小說給上班族、經營者打氣。到了泡沫經濟時期,這些被司馬文學鼓舞的人把經營搞得不像話。知道了快活的歷史小說帶來什麼,可能司馬愕然了。1987年出版《韃靼疾風錄》之後他放棄了小說,專心寫隨筆。寫歷史小說需要大量地佔有資料,他常常把逸聞傳說直接寫進小說裡,也省得想像。例如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個子矮,身材高大的李鴻章見到他,說:宴會上閣下最矮,日本人都像閣下這麼矮嗎?小村回答:遺憾,日本人都矮,當然也有像閣下這麼高的,但我國有一句俗話:高個兒缺心眼,不能托以大事。

司馬一輩子住在大阪,委託東京的舊書商收集日俄戰爭的資料,有時給他成卡車送貨上門。十年後把這些雞肋賣給大阪的舊書店,據那位老闆說:幹這行六十多年,那些資料裡沒有他沒見過的。

司馬遼太郎卒於1996年(1923年生),木已拱矣。

*作者為旅日作家。(原文刊載於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趙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