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阪上烏雲—— 讀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阪上雲》

2014-11-23 11:25

? 人氣

司馬遼太郎興奮地說:「在世界歷史上,有時民族會演出後世無法想像的奇蹟般東西,大概再沒有像日本那樣從日清戰爭到日俄戰爭的十年間演出了奇蹟的民族。」《阪上雲》好像講一個日本的民間故事,一隻猴子打敗北極熊。若沒有這麼一大筆戰爭賠款,興許就不會有實在小的日本傾一國之力打敗軍事大國俄羅斯的奇蹟故事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四】

司馬好議論,常常不是用文學形象說話,來一段「余談」像電影的旁白,大發議論。與其說是模仿「太史公曰」,不如說他當過十六年記者,用的是深層報導加傳統評書的筆法。關於日清戰爭是什麼,《阪上雲》中反覆地自問自答:

「『日清戰爭是天皇制日本以帝國主義進行的第一場奪取殖民地的戰爭』,這個定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這個國家的所謂進步學者之間通用,相當有市民權。或者說,『是對朝鮮和中國長期準備的天皇制國家侵略政策的結果』。」「在這個故事中要下這個定義的必要只有一點點。為那一點點必要來說,沒有善惡,必須作為在人類歷史中的日本這個國家發展程度的問題來考慮。」

「認為帝國主義、自由、民權渾然是西方諸國的生命源泉,當然要模仿。西方的帝國主義已經有年頭,歷經劫難,複雜而老奸巨猾,曾經是強盜的化作商人模樣,時而變幻,甚至假扮成人道主義的姿態,而日本才剛剛開業,完全是手生,不靈活,慾望畢露,結果就有張醜惡的嘴臉。」

「總之,日清戰爭具有老朽透頂的秩序(中國)與剛剛新生的秩序(日本)之間所進行的大規模實驗似的性質。」

「必須觸及戰爭的原因了。原因在於朝鮮。並不是韓國或韓國人有罪,要說有罪,在於朝鮮半島的地理存在。」

「韓國本身怎麼也不行。李朝已延續五百年,秩序老化透了,可以說毫無靠韓國自身的意思和力量開創自己命運的能力。」

司馬的這些說法,既有以自然地理為前提的地緣政治學邏輯,也有近乎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一度流行的殖民地近現代化論調。他還說:「日本既然由明治維新選擇了自立之路,已經從那時候起,就不能不攪擾他國(朝鮮)以保持本國的自立。作為一個歷史階段,日本必須固執於朝鮮。如果放棄這一點,只怕是豈止朝鮮,連日本也會被俄國吞併。這個時代國家自立的本質就是這樣的。」日本要自立於民族之林,乃至躋身於列強之間,本無可厚非,但是以侵略擴張為立足之本,他們眼盯著的,對於朝鮮、中國以及整個亞洲,只能是一片黑壓壓的烏雲。似乎這烏雲現今也不曾消散。

【五】

歷史小說不可能完全再現歷史時代,但作者應尊重史學家的研究成果,慎重地取捨史料。司馬遼太郎在《阪上雲》第四卷寫《旅順總攻》《二〇三高地》的後記中自詡:「這個作品是不是小說,其實很值得懷疑。一是因為近乎百分之百地拘泥於事實,再是這個作品的寫手——我,選了個簡直寫不成小說的主題。」可實際上他更好為自己的論點找論據,隨意剪裁,大大降低了歷史小說的歷史價值,充其量是一部還算有趣的小說。他寫道:「打仗這件事的思想性善惡且不說,旅順兩次大量吮吸了日本人的血。」但《阪上雲》與日清戰爭後陸軍參謀本部編輯的《日清戰史》一樣,對於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屠殺中國人的血隻字不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