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抗衡篩選,爭取真普選

2014-01-28 07:07

? 人氣

香港爭取普選行動方興未艾(取自網路)

香港爭取普選行動方興未艾(取自網路)

曾在前年反國民教育運動中一役成名的香港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正密鑼緊鼓,謀劃推動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辭職重選,以變相公投方式,換取民意授權,爭取2017年特首普選辦法增加像台灣總統選舉可採用的公民提名機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民提名一直被北京批評是溢出基本法框架的「僭建物」(違障建築),但這早已是泛民主派抗衡北京篩選、落實「真普選」的主流意見。

按基本法規定,香港特首「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京官早前明言,這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只會包括代表商界和親共陣營為主的幾十萬名選民,遠低於香港共300餘萬的合資格選民數字,讓社會高度質疑委員會最終會淪為只按北京意思提名的「篩選委員會」。

這「篩委會」未來如果成為提名特首候選人的唯一機制,則香港的所謂特首普選,便會成為市民只有投票權卻沒有提名權的「假普選」。於是民主派人士廣泛呼籲,應增設公民提名機制,即是只要爭取到1%合資格選民連署,便應同樣有獲得提名的機會,成為候選人。

農曆年將至,香港爭取「真普選」的各種行動可能將暫時歇息,但為了抗衡北京設下小圈子選舉的篩選框框,社會討論,仍百花齊放。除了已如箭在弦的「佔領中環」運動繼續舉辦商討日,凝聚行動者的共識以外,輿論界又重提「爭取不到(真普選),不如拉倒」的論述,大有寧為玉碎、不作瓦存的氣魄。

由李柱銘和以故司徒華等元老組成的最老牌民主派政黨民主黨,在這場討論中最為溫和,他們主張只要最後定案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候選人方式,沒有篩選,包括增加委員會的代表性,以及降低提名門檻,就可以不堅持公民提名。

民主黨這項溫和立場,對於該黨民望其實非常危機。該黨2010年在以故黨鞭司徒華一鎚定音下,進入中聯辦與北京談判,成功爭取讓2012年立法會新增5個功能組別席位,由全香港單一選區選出,變相讓全港選民首次均等獲得一人兩票的機會,卻就是因為沒有爭取到公平的提名權,遭到不少原有支持者的唾棄,並拱手給予激進民主派機會,從2008年立法會選舉中只取得15%左右的選票,躍升到2012年的27%接近三成選票,重洗民主派的版圖。

中共對於香港這種民主派光譜越走越激進的趨勢,卻似乎還要摀著眼睛。被港媒謔稱為「小護法」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王振民振振有詞說,提名委員會的小圈子組成,正可維持香港「精英政治」,與港人對普選的期盼目標,大相逕庭,另一位被視為中共在港代言人之一的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更一再推薦提名委員會應以儼如中共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採用的「全票制」,選出提名的候選人,讓港人更確定這個提委會,根本就是「篩委會」。

公民黨的吳靄儀日前向《南華早報》時說,「If there is screening, sorry, it would be accepted over my dead body.(對不起,我死也不會接受有篩選的選舉)」。以香港目前的政治氛圍下,公民提名是唯一可以突破提名委員會關卡手段的論述,早已深入民心,提出一個沒有篩選候選人的普選方案,已經是港人最最的底線。

中共對於港政治氛圍的拿捏,跟對於台灣的一樣,永遠陷於落後趕不上的狀態。香港今天已經出現挑戰基本法權威的聲浪,這次如果還不趕快給港人一個沒有篩選的特首普選,難保在「佔領中環」之外,社會聲望如日中天的「學民思潮」即使推動不成變相公投,也會隨時再次成功推動一個十幾萬人包圍政府總部的群眾運動,到時候誰也再難保香港的安定繁榮。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