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新媒體」?這些新媒體人這麼說

2017-02-03 17:34

? 人氣

報導者1年問鼎卓越新聞獎

新、舊媒體交鋒,成立60年的老字號「聯合報」如何應對進退?為求突破媒介形式,近年聯合報成立「新媒體中心」,致力於新形式的新聞內容。工作團隊結合現代科技、大數據及素材,作出「互動式」新聞,讓新聞跳脫紙本的束縛,活起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公共議題」為新聞取材的報導者,成立1年即問鼎「卓越新聞獎」。他們提出一個新的媒體運作模式,以基金會的位置存在,極度排斥政治人物捐款,並將款項資訊透明,避免誤入「置入新聞」的媒體泥沼。此外,他們致力於製作深度「調查報導」,更設計出幾款「新聞遊戲」,讓讀者能藉由記者們的層層架構及理解,釐清事件全貌。

端傳媒回到「人」本位
風傳媒堅持「成見不能束縛,時髦不能引誘」價值

跨足中、港、台三地的華文媒體「端傳媒」則有不同追求,他們企盼「讓不同地區的人彼此聆聽」,提供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政治立場的人們在這些新聞話題之間找到得以立足的高台。端傳媒強調,他們不選邊站,而是回到「人」本位。

在自媒體蔚為風潮的台灣,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新聞即時產製的濫觴,內容娛樂化、腥羶色等吸引觀眾眼球的手段層出不窮。對此,風傳媒總主筆夏珍說,風傳媒成立就是看不慣許多媒體追求點擊率的作為,「風傳媒這群老記者就是要保留小小的基地」,強調「我們(記者)老的,死而不僵。」

風傳媒總主筆夏珍說,風傳媒成立就是看不慣許多媒體追求點擊率的作為,「風傳媒這群老記者就是要保留小小的基地」。圖為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取自「青春發言人」臉書)
風傳媒總主筆夏珍說,風傳媒成立就是看不慣許多媒體追求點擊率的作為,「風傳媒這群老記者就是要保留小小的基地」。圖為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取自「青春發言人」臉書)

此外,風傳媒除了推出「硬新聞」外,仍在其中融入「風生活」等軟性題材。不過,她也認為新穎形式不能犧牲新聞品質,如直播「單身做便當」,就改成直播婚姻平權靜坐。夏珍堅持,這就是「成見不能束縛,時髦不能引誘」的老派價值。

各家媒體結束7分鐘短講後,現場進入熱烈的提問階段,8位新媒體代表除如實接招,彼此討論起來。

何謂媒體?他們這樣認為

針對網路時代來臨,媒體的定義是否還有明確分野?眼球中央電視台的視網膜認為,只要有一定程度人去關注,即可稱作「媒體」。類似的問題,沃草執行長林祖儀回應中也提到,別人常問,沃草到底是媒體還是公民參與平台?他認為,「雖然有不同稱呼,但我們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詹大衛也說年輕瘋新聞是「網路節目」,亦是一個平台,當網友碰到複雜的社會議題時,會傳訊息給瘋新聞,希望他們做出一集來討論。

不過,上述這些的產製原料在哪裡?對此,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回應,「如果沒有原生新聞,哪來的改編與笑料?」她強調,無論新媒體形式如何變,網路時代,新聞還是有嚴格的定義的。

新聞客觀、查證、真實等原則依舊不變。夏珍認為,其他「新媒體」都是「新聞的變形」。例如「沃草」,就是所謂「資料新聞」、「檔案新聞」的新聞類型。透過蒐集所有檔案,從檔案裏面找到意義的新聞,但沃草的新聞形式跟「專業新聞」實際上還是不太一樣。

針對夏珍的說法,詹大衛強調,瘋新聞影片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但其中的「客觀」性,呈現不同立場的資訊功夫仍足。台灣吧的蕭宇辰也說,「社群就是一群人,一群喜歡我們的人,一群特定的人,這在選擇怎麼闡述一則事件,就會有本質上的差別。」但至於是不是「客觀」,他認為並不只是將不同立場的資訊,各半呈現,應重新思考標準究竟在哪。

圖為端傳媒台灣主編李志德。(取自「青春發言人」節目臉書)
圖為端傳媒台灣主編李志德。(取自「青春發言人」節目臉書)

新聞究竟客不客觀?這題困擾現場許久,更掀起一番熱議。端傳媒台灣新聞主編李志德舉例回應,他提到,過去端傳媒報導檳榔經濟專題時曾被人質疑,為何沒有說檳榔會造成的危害?但回歸這則報導的動機,端傳媒試圖顛覆觀眾論點,強調檳榔產業被眾人漠視。

而如今,當報導檳榔的產業價值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時,是否還要再花篇幅去講檳榔對口腔的危害?李志德回應,他不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客觀」,因為檳榔的傷害自有討論空間,他並沒有阻止大眾討論。然而,這個說法也恰好印證李志德對於「客觀」的認定,他說「客觀最大的意義就是,當一件事的價值出現碰撞時,你去保障雙方都有平等表達意見的權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