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受挫的馬德里氣候談判!機會正在流失的台灣如何定位自己?

2019-12-28 05:50

? 人氣

小心因應國際孤立主義下地球公民行動的崛起

跳脫長期糾葛的多元議題,能否確保氣候公約的未來,其關鍵應在於前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先生所強調的企圖心,而隨國際孤立主義或國家主義的興起, 依據古特瑞斯先生之見解,巴黎協定可能會葬送在這種趨勢下。審視近年來聯合國跨領域專家小組(IPCC)廣受各界肯認之報告,加上日益增強、增多的極端氣候現象,人類已經可以體會到所謂的「末日威脅」,更可以感受到瑞典少女桑伯格對於我們這個世代掠奪他們未來的憤慨;而科學的真與跨世代的正義,正是備位裹足不前的政治家,成為當前驅動氣候行動的核心力量;日趨強大的地球公民運動、企業對追求永續的認同、地方層級社區或政府的草根行動,正在逐漸翻轉全球的價值觀,形塑出各國能串聯出垂直與水平的公私力量整合的氣候政策,並勾勒出以氣候公約及新近巴黎協定為主軸的全國氣候治理架構,而依據2015年巴黎會議大會主席,時任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 (Laurent Fabius)之見,巴黎協定是:「…容有差異、公平、動態、亙久、平衡而具法律拘束力的。」準此,任何一的國家的氣候治理架構,也自然而必須謹守此些原則才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做或不做!證諸新近各國許多動盪,德、英、法、智利、巴西,乃至美國中央與地方之衝突,在日益增高的草根覺醒趨勢下,忽視氣候政策或其制定與推動若不能慮及這些原則,則氣候風險本身牽動的內政、外交與多樣社經議題,均將導致執政者難以均衡的加以處理,且長此以往,將深陷與年輕世代在求真與落實跨世代正義上之齟齬。此時,除社會動盪外,年輕世代亦將逐漸失去對於政治人物的信心,這也是民主體制的危機。

用心探討台灣的根本問題:欠缺權責合一的氣候體制及法制架構 

近二十年來,台灣在因應氣候變遷領域的議題上確實多有著墨,但為何始終深陷環境開發爭議、能源政策紛擾、空汙問題的中央與地方爭權?其實,這些問題大多可以深化為廣義的氣候變遷風險課題,必須依賴跨部會協力、公私部門合作。由於台灣的氣候政策並未能自領導者的視角勾勒出共同的願景,欠缺這個支撐的主軸,即便召開多次全國能源會議、制定了許多政策說帖,許多自翔的民主共識過程卻往往被公眾漠視、被「關鍵少數」所曲解,導致在台灣,氣候政策有若一個概念,政府或許都說有,但面臨爭議或誤導時,卻沒有具體答案,也沒有人負得起責。簡單的說,無法界定、無法揭示、無法究責的「政策」,如何去主張,如何去落實呢?

通貝裡邀請多位「週五為未來」運動的「氣候罷課者」舉行聯合發佈會。圖片來源:Flickr / UNclimatechange
通貝里邀請多位「週五為未來」運動的「氣候罷課者」舉行聯合發佈會。圖片來源:Flickr / UNclimatechange

在制定管制目標及其實踐上,主管機關需要法制化的「尚方寶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