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看蔡英文治國的「無套經濟學」

2016-12-21 06:50

? 人氣

而從既往70年臺灣經濟眼進發展經驗,內需市場對臺灣經濟發展成長的總體貢獻度頂多祇有15%,也就是說,臺灣經濟的前進與挺升,85%以上是仰賴於對外需市場的依存與加值機遇而來。振作內需市場,就必須先要促進國內經濟環境條件的「內向吸引力」(national economic attractiveness),而振興外需市場,卻是需要加大對外的「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既要經濟復甦卻又不准物價調升

要振興內需市場,首要必須激勵並強固內需動能與活力;也就是說,必先解決漫漫既逾十年以上的臺灣「悶」經濟態勢,以及困頓經濟活力的通縮抑制問題。

「通縮問題」原本也就是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以來,一直困擾所有先進國家經濟頹退衰敗的核心關鍵變數,其實也正是同一期間,肇致臺灣悶經濟無法消解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在歐債危機延燒不止的挑戰之下,先進國家政府領袖間,早已取得共識看法,認為若欲謀求全世界經濟景氣振作再起,則先進社會必須一致共同努力做到讓每一個國家「通貨膨脹率都至少達到2%以上」,才有真正促使全球經濟復甦的可能,因此放手讓通貨膨脹率突破2%目標值,乃成為各國努力追求的經濟治國目標。

但是,在過去七個月的臺灣,卻深受英派政府意識型態的嚴控嚴管思維限制,卻實質採取了諸多更加重抑制通貨膨脹的「逆襲政策措施」:針對涉及民生經濟的公共費率,全面採取嚴格的「最低價或絕不調漲」政策,金融財稅則嚴格打房,行政公權力全面抓菜蟲打壓民生物價,其結果,當然愈益加深「通縮腫瘤隱患」之永遠停駐臺灣天空,揮之不去。

今天先進社會想方設法要讓其通貨膨脹率提高到2%以上,以促使國家經濟加緊復甦步伐的思維,到了蔡英文政府手上,卻成為「除患務盡」的打壓重點;在這樣子動用公權力堅定鞏固「通縮隱患」情境下,當然更難以促進臺灣經濟升勢動能,祇有讓「悶」經濟態勢持續肆虐頹退下去。

這樣子施政作為,根本與「擴大內需拚經濟」的短線願景完全相左,益發讓人對蔡英文的「不成套」經濟治國的費解。

反手全面扼殺「擴內需拚經濟」的活路

儘管說這幾天蔡英文已對林全內閣發出了迫切緊促的「擴大內需拚經濟」之急急如律令,但是林全內閣祇聚焦在一點小規模小格局的有限公共建設投資支出上,以至所可能達成的輕度作用力,勢必根本無法取代或抵銷得掉,過去七個月掌政,所孜孜透過諸多合法非法施政措施與行政律令,已經根本扼殺了的所有其他更有效「擴內需拚經濟」活路手段與途徑:第一是緊急超前落實的非核家園「政策」,已經造成臺灣空前限電危機的提早逼近,也給國內工商企業乃至民生經濟所生存胥賴的「能源供給」,設下了絕對不確定性的抑制緊縮關卡,再加上勞動基本法制針對勞動力供給市場的急速壓縮工時/或法制限制工時上限及其可彈性空間,兩者交加緊逼,等同於根本扼殺了臺灣經濟既有的勞動力供給優勢與活力競爭力;而因為仇富反商,並已連環使用打房擊富等稅制及投融資規範,極力驅趕本國資金,同時阻絕自我國民資產投資,用環保及社區保護主義,壓制生產投資及工商投資營運意願,更對外資進出政策,採取仇外恨外措施阻絕外人外資來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