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禮祺觀點:台灣金融科技人才培育,一塊遺失的拼圖

2016-09-03 06:50

? 人氣

二、由政府建立「國家級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Joint Lab)。由學術機構、金融機構,金融資訊數據廠商,以及新創公司聯合成立。金融機構可以提供金融領域的實地運作了解,提供專業技術性業師,挹注師資陣容。金融資訊數據廠商,則有能力提供財金、法規等方面的龐大數據庫 (如倫敦帝國學院與數據廠商合作金融監管科技) 。政府可以設計提供稅賦優惠,或是專案的獎勵,給予協助的金融機構或金融數據廠商,協助減輕在成本以及授權上的負擔。近日立法委員,以及金融各公會所建議的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機制,也可因此中心建立,考量建立於此。 。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擴大國際交流,與國際Fintech課程接軌 (access global FinTech World)。邀請各國金融或科技重要領袖,來台進行經驗分享。尤其是那些在國際金融機構工作的學者,以及全球成功金融科技新創巨擘(如南加州大學邀請 Sofi創辦人),他們的格局與高度,更是台灣各界學習的重要楷模。此工作不容易由台灣的單一學校可以做到,建議除可以由上述國家級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協助邀請外,其他的國家級學術機構,如中央研究院,亦可以其在世界學術界的高度、國家級資源,引進國際級業師,進行深度的培育及佈局。

百年樹人,校園生根

金融科技已經發展成為破壞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趨勢,難以漠視或阻擋。筆者始終認為,台灣創業者所發展的金融科技服務,不應只是將應用場域局限於台灣境內,而是可以擴大志向,以推出應用到國際社會可以使用的服務為目標。然而若想要踏上國際舞台與全球競爭,人才庫 (Talents Pools) 內涵的質與量,就是成敗與否的關鍵指標,也是金融產業發展、資訊產業升級、創新產業成功的根本關鍵。

希望本文中建議的三項做法,可以讓學術機構、政府主事者、金融機構、金融資訊數據業者等加入,共同來完成這塊尚未完成的拼圖。

*作者為鉅資科技總經理,兼任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