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酸民文化」背後的隱憂

2016-08-08 06:40

? 人氣

鄉民文化源自ptt論壇,言論較激烈的網友則被稱為「酸民」,社群網路發達與匿名文化下,越來越多人表示遭到酸民霸凌。(擷取自ptt)

鄉民文化源自ptt論壇,言論較激烈的網友則被稱為「酸民」,社群網路發達與匿名文化下,越來越多人表示遭到酸民霸凌。(擷取自ptt)

在臉書快速發展的當代,幾乎所有人都擁有臉書帳號,大至70幾歲的老年婦人,小至剛上小學的8歲小孩,都在臉書的用戶群中。近幾年,台灣開始出現了「酸民」一詞,也被廣為用在各大媒體中。「酸民」一詞源自於PTT,字面意思就是「愛酸人的鄉民」,這些人被認為很愛「酸人」,在新聞、時事中,只有不合自己意,就盡可能的去攻擊和諷刺。因為臉書的快速發展,「酸民」的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了,每過一段時間,都能聽到公眾人物在媒體表示自己被酸民霸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鄉民文化源自ptt論壇,言論較激烈的網友則被稱為「酸民」,社群網路發達與匿名文化下,越來越多人表示遭到酸民霸凌。(擷取自ptt)
鄉民文化源自ptt論壇,言論較激烈的網友則被稱為「酸民」,社群網路發達與匿名文化下,越來越多人表示遭到酸民霸凌。(擷取自ptt)

但「酸民」真的是酸民嗎?

民視在去年的「非young不可」節目中,邀請當時的綠社盟立委參選人呂欣潔、李晏榕、苗博雅去念所謂的「酸民評論」。整個節目看下來,應該是更像他們在閱讀網友的個人意見罷了,當然其中也有不少攻擊性、不理性之言論。但以上面這張圖為例,廢死作為一個公共政策,本來就有價值的選擇,一個人因為立委的傾向而選擇不投給他,這只是一個政治選擇罷了。但這種現象並不是民視的問題,也不是上節目的這三位候選人的錯,是整個社會過度強調「酸民」了。

2016立委參選人苗博雅在民視節目《非Young不可》唸出網友評論。(擷取自《非Young不可》影片)
2016立委參選人苗博雅在民視節目《非Young不可》唸出網友評論。(擷取自《非Young不可》影片)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愛用酸民這個詞呢?因為這個詞背後隱含著評論者的不理性、資訊不足、人身攻擊等等。這個詞像是萬靈丹一樣,當今天受到任何的批評,只有先說對方是「酸民」,就能合理化一切自己的失誤。也因此不論政治人物、藝人、乃至於一般民眾,常常會有「網路上很多的酸民,不需理會。」的言論。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含了什麼意義?可能我們的社會已經陷入了塞麥爾維斯效應(Semmelweis reflex),這是用來形容人們條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絕某一新證據或者新知識,也就是說社會上多數的人已經無法做到反省、反思自身的動作了。而若在產生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情況會更加嚴重。逆火效應指的是當一個錯誤的資訊被更正後,如果更正的資訊與人原本的看法相違背,它反而會加深人們對這條原本錯誤的資訊的信任。

一般民眾陷入這種狀況時,大概就是容易陷入剛愎自用,無法溝通的現象。但如果是公眾人物和政治人物呢?公眾人物因為享受了社會資源給與他的話語權,所以應當受到社會之檢視;政治人物因民眾授權給他,更理應收到檢視。這些原本應受檢視的人、單位,因為「酸民文化」的發展下,更理所當然的無法接受外界之意見,也一直認為自身的行為毫無錯誤。

筆者擔憂的是,如果這種社會氛圍持續下去,提出評論會變得越來越無意義,因為通常提出評論是希望社會更好,但若要把所有評論都看作攻擊,那評論還有存在的價值嗎?當我們不能接受批評時,我們還有進步的可能嗎?這可能不只是公眾人物、政治人物,是每個人都必須反思的課題。

*作者就讀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