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英國脫歐Brexit給「臺灣脫中」Twexit的誡示

2016-06-29 06:40

? 人氣

自歐債危機後,歐元區內制定了一系列解決債務危機和穩定金融、經濟的政策,如「穩定與成長公約」(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財政穩定條約」(European Fiscal Compact)及「撙節政策」(Austerity policy)等,目的是希望區內各成員國透過平衡預算和整頓國家財務,提升歐元區競爭力,但這些政策同時也削弱了成員國的經濟成長效益。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是歐元區以至歐盟區內經濟、政治及貨幣政策的主導國;但這種現象,也正是英國最不樂見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歐盟體制下,英國需要遵守很多相關規範,承擔義務,其中包括移民政策、貨幣、產業、稅法、公司法、公共事務等協議,換言之,英國將損失了許多國家事務的自主權。但另一方面,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英國有著強大的經濟和貿易影響力,因此歐盟也給予英國特殊待遇,沒有加入歐元區,英國仍然保留對本國貨幣的自主權,不用承擔貨幣使用的相關義務,也沒有類似其他成員國的邊界控管,歐盟更在2016年新增限制歐洲新移民享受英國福利。

從歐洲各地到英國工作的移工,擔心英國脫歐後帶來的不確定性。(美聯社)
移民政策是英國決定脫歐的原因之人,從歐洲各地到英國工作的移工,非常擔心英國脫歐後帶來的不確定性。(資料照,美聯社)

英國歐盟間的經濟市場融合度與依存度有限

英國在1975年加入的歐洲共同市場,隨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轉型為歐盟,目前依循里斯本條約運作,已實質構成一體化的單一經濟體。但是,經過長達41年的區域經濟整合洗禮,迄今英國與歐盟之間的經濟市場融合度與貿易投資依存度,卻仍然不高,並不高過於今天臺灣與大陸之間經濟融合程度;尤其,英國每周納繳歐盟3.5億英鎊的責任,是臺灣所根本沒有的財稅責任。

目前英國對歐盟貿易依存度58%,對德、法各12%最高,荷蘭8%居三,海外直接投資FDI依存度則僅30%,遠不及對美國的44%,最重要的是,英國真正貿易投資淨收益的絕大多數來源,都取自歐洲以外的北美、亞洲及南半球,尤其是大英國協及傳統殖民地國家,此即表示,經過41年的一體化融合,歐盟迄未真正成為英國「內需市場的延伸」。可見今天很多眛於客觀正確的論述,都高估了英國與歐盟貿易投資關係,才會貿然斷言英國不可能脫歐。

迄今與英國體質類型最為相近的,是歐洲第六大國荷蘭,經濟規模不及英國四分之一,同樣是「高度外需導向經濟體」,但是位處歐陸的荷蘭,長期扮演歐洲內需市場轉繼站及窗口平台角色,乃歐盟「域內貿易大國」(intra-trader),與英國一向面對全球的「域間貿易大國」(inter-trader)職能角色,根本不同;荷蘭難以脫歐,但英國卻有足夠客觀條件可以脫歐。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