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雙盲審查能救台灣的學術研究嗎?

2019-05-24 05:50

? 人氣

如同前述所言,不同的學術領域有不同的研究環境與型態,實在很難用同一套標準來規範。例如人文學類的研究,其實是不太需要計畫經費或設備的,而生醫或工程學院的研究,它們又必須大量依賴精密儀器設備或人力、耗材,如果沒有經費支持,又如何能進行研究呢!但是在台灣,我們卻用單一的審查標準看待所有的學科。幾十年下來,台灣的學術發展呈現一種畸型的發展而不知。例如:某些學術領域(如醫學院、管理學院或工學院)的計畫經費高或論文發表量多,就幾乎主導了科技部和教育部的學術走向;而另一些學術領域(如理學院、人文學院或藝術學院)的計畫經費低或論文發表量少,就淪為學術界裡的邊緣學科。日前(5月13日)科技部陳良基部長在臉書發文「台灣的長程科技競爭力,已經出現警訊!」,他對比條件相近的其他國家,發現台灣成了唯一基礎科研往下掉的國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陳良基部長的感慨,筆者驚訝的是:近十數年來,台灣學界全面追逐應用與職業的熱門議題,造成台灣的基礎研究一路下滑,這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陳部長難道是第一天才知道嗎?或許,這正是台灣學術研究最悲哀之處──科技部長期漠視基礎科學研究之後,再由主政的科技部長口中說出「台灣已經失去長程科技競爭力」的事實,這不是印證了一句「作賊喊抓賊」的俗諺嗎!

走筆至此,或許有人會問:謝某某,你何許人啊,竟膽敢批判整個台灣的學術界?(白話一點,你算哪棵葱?)的確,筆者在台灣學術界,既非大老也不是權威,如何有資格站出來批判整個審查體制?但是,儘管個人經歷真的非常有限,但就在從工學院大學生、理學院研究生、教育學院博班生、到人文學院任教職的有限經歷裡,我真的看到不同學院之間的差異,也在這近二十年的教職生涯中,看盡了申請研究計畫的學術百態,故而有本文的感慨。

這幾年,偶有一些新進的年輕老師叩門,一副虛心請益的謙遜態度問我:「申請科技部的研究計畫案是否有什麼法門或技巧?」我總是用一句話來回答:「我從未申請通過任何科技部的研究計畫案,真抱歉,你問道於盲了!」其實,在我心裡還有一句話未曾說出:我真正想研究的議題,都是不需要經費的,所以我不必去申請我所不需要的計畫案,我希望讓國家的研究經費及設備留給真正需要的研究人才。或許我所僅有的一點點學術研究論文,在真正學術重望的專家眼中,根本算不上是什麼重要的成果,但是,至少我自認沒有浪費過國家一絲一毫的研究經費啊!

回歸正題,台灣學術界到底需要雙盲審查制度嗎?筆者以為:當然需要!即使我們已經遲了幾十年讓那些學閥霸權早已成型、即使台灣學術圈很小難以落實真正的匿名盲審、即使各大學仍盲目追求績效而浪費學術資源、即使學術人員的計畫虛榮心態難以去除、即使台灣學術的基礎研究已被邊緣化、即我們審查制度裡的人情買辦狀況依舊嚴重……,但是,台灣的學術研究還能壞到哪裡去呢?現在的台灣學術圈不就是被困在谷底嗎?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損失的?實施雙盲審查制度還能帶來什麼更大的弊病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還有理由不能實施雙盲審查制度呢?甚至,筆者認為翻轉台灣學術研究的關鍵根本不在是否實施雙盲審查制,而是我們對於上述的所有學術積習與陋規,是否真的下定決心想改變啊!

*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