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與寫作:米蘭・昆德拉愚人節度過90華誕

2019-04-02 12:00

? 人氣

米蘭昆德拉。(Elisa Cabot@Wikipedia/CC BY-SA 2.0)

米蘭昆德拉。(Elisa Cabot@Wikipedia/CC BY-SA 2.0)

以布拉格之春為背景,他教會我們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從1975年起,這位作家生活在法國。昆德拉生活於兩個世界、兩種語言中,向世人奉獻出偉大作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昆德拉的作品描寫人、他們的思想、感情及願望。他最擅長的則是人際關係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描寫布拉格之春背景下的一個三角戀愛故事。1984年,這一長篇小說問世,使昆德拉迅速享譽全球。

數十年來,這名曾被吊銷護照的捷克人一直生活在法國。1978年,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注銷了他的國籍,由此使該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成了流亡者。

昆德拉一般不接受採訪,若有例外,則只採用書面方式;對他作品的翻譯,他都會另請人審閱、潤色。這位作家深居簡出。他顯然並不在乎命運如何。在一次接受德國《時代》周報的採訪中他表示,「沒有回返的夢想」,「我攜帶了布拉格—她的味道、格調、語言、風景、文化」。捷克人不得不長期等待他的返回。而這一返回完全是文學事件:1990年代起,昆德拉的後期小說才有捷克文版;最著名的作品《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甚至遲自2006年。

社會主義迷霧

不僅是捷克文化在米蘭·昆德拉身上打下了烙印。更令人注目的是這位作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艱難求索。1948年,還是中學畢業生的他激情加入共產黨。2年後,該黨以「敵對思想和個人主義傾向」為由開除了他。其後果:昆德拉必須中斷他剛開始的大學學業,他當時是在電影學院先後學習音樂、文藝學、導演及編劇。

1953年,他發表處女作—詩集《人:一座廣闊花園》,從而開啟了自己的作家生涯。這裡,他已經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提出批評,不過,他所持的基本立場還是共產主義。此後,他又再度加入共產黨- 然後,又被開除。

至晚從1960年代起,捷共第一次開除他時的指責—「個人化傾向」成了焦點:昆德拉寫下多篇幽默短篇小說,1970年代集中出版,冠名《可笑愛情之書》。書中大多數悲情故事均發生在典型的昆德拉衝突場面裡:來自愛情與政治、幽默和嚴肅、輕松同憂愁構成的矛盾世界。隨著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被鎮壓,作者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1969年,作為改革型共產主義的鼓吹者,他被開除出作家協會;1970年,再度被開除出黨。他在電影學院的教學生涯中斷,他的戲劇作品被從演出單上拿下,他的出版物遭禁。

法國流亡生活

然而,昆德拉繼續寫作,全然不顧遭禁狀態。在《生活是在別處》(1973)和《告別圓舞曲》(1976)兩部作品中,他清算自己的共產主義的過去。這位作者知道,他在捷克斯洛伐克不會有發表的機會。這兩部作品均在法國出版。1975年,由於先後在雷恩(Rennes)和巴黎獲得授課機會,他得以在這個國家避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