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從小孝順爸媽、賺錢供弟弟念書的她,年近60竟與父母對簿公堂?背後的故事令人心痛

2019-02-13 12:02

? 人氣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別人生命裡的主角,不是配角而已;是主線劇情,不是支線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為子女,我們多麼希望在父母眼中,自己出色、優異,甚至在手足之間,也會明著爭風吃醋,甚至暗中較勁,爭奪父母更多的稱讚及關心,所以更遑論父母在對待態度及行為表現上就有明顯差距,並且在資源有限下,優先被犧牲的女兒的心理。

她們心中縱有萬般委屈,多半也只能認命,接受父母的安排,壓抑及委屈自己;所有資源,無論是可見的金錢、物質,或者無形的關心、自由及選擇權,都集中在男性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來成就異性手足,也就是身為男子的哥哥或弟弟。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1.從被愛到自愛,從自愛到自在

我們自己就是父母的再版。父母也可能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課題,未解,甚至無解的成長經驗,或不被愛的遺憾。進一步思考,也是退一步思考。祖父母多半已經往生,父母還能向誰討去呢?而我們想要繼續討愛,其實是緣木求魚,就如同,向沒有錢的人借貸,向沒有的人要東西,然而這只會讓自己反覆碰撞,反覆重創。

理解過去及現在做不到的他們。從渴望來自父母的愛,變成來自於自己的愛。你有能力愛自己,你了解生命裡面有明有暗,有黑有灰,也有白。生命的圓滿不是來自於沒有缺憾,而是你知道缺憾存在,但是你已經長出跟它共存的能力,並且開始,能夠自在。

2.夠好的自己,對自己和別人柔軟

老子曾說「剛強易折」,向人討愛是剛硬,也是銳利,而拚命提升自己,力求盡善盡美,其實也是剛硬。我們時常聽到有人說,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靜下心來檢視,所謂更好的自己,是不是也代表了「現在」不夠好的自己?

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其實是懷疑自己,也是內在匱乏及自信不足的變形,只是它用了看起來相當激勵、光明、正向,並且是社會稱許的形式。能夠對自己和別人柔軟,才能看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才不會卯起來衝刺,但是很快就內耗完;才不會一直希望別人來證明,自己曾經被愛,還有值得被愛。

此外,當我們看見足夠好的自己,才會有正向情緒,才能夠自我肯定,來安頓我們不定時發作,那股懷疑自己的焦慮及不確定感。長出愛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愛回來,才不會如同水上浮萍,也才能自在及穩定。被虧待的空缺,刻在心底的遺憾,正是留給我們去填補的空間,但這也會讓我們看見自己,原來一直有著不曾認識,但始終存在的生命韌性。

作者介紹|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現任養心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新北衛生所駐點心理師、桃園特殊教育團隊特約心理師、台灣菲斯特─心職場系列講師。

曾應邀到News98電台、台北愛樂電台及環宇廣播電台分享。目前在《今周刊》、《大人學》擔任專欄作家。文章持續受到《商業周刊》、《Cheers快樂工作人》、《業務講堂》……等媒體轉載,也是大專院校常邀請的心理學專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原標題:為了分家產,告上法院,只因她想證明父母還愛自己)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