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最日本的地方就在台南!民權路小巷子裡,藏著日本人都驚豔的特色小店

2016-03-13 09:00

? 人氣

有個開店的夢想卻租不起黃金地段時,將你的特色小店開在小巷弄間或許會是個好選擇(圖/林曉盈攝影)

有個開店的夢想卻租不起黃金地段時,將你的特色小店開在小巷弄間或許會是個好選擇(圖/林曉盈攝影)

處在寸土寸金的台灣,有個開店的夢想卻租不起黃金地段時,將你的特色小店開在小巷弄間或許會是個好選擇。特別是在古都台南,早期的都市尚未妥善規劃,蜿蜒的小路中還留著舊式的建築,有別於大都市美輪美奐的建物,反而顯得別有一番滋味!上次介紹過了三間小店,這次又要到哪裡去探險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坐時光機回到五O年代的台灣:FILM茀立姆早午餐

DSC_0269.JPG
(圖/林曉盈攝影)

來到FILM茀立姆早午餐,重點不在於早午餐(好啦,雖然吃吃喝喝也很重要),而是在於它可是赫赫有名的攝影大師許淵富的故居呢!

DSC01361.JPG
(圖/林曉盈攝影)

今年已經八十多歲的許淵富,是道地的台南人,攝影風格以寫實見長。民國四O年代,年輕的許淵富用存了四年的薪水買了他生平第一台相機,開啟了從寫實紀錄出發的攝影生涯;到了六O年代,在日本雜誌的號召及多個攝影學會的推波助瀾下,掀起台灣攝影的寫實風潮,包含許淵富在內的攝影人才輩出,為當時的台灣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影像。

許淵富的作品獲獎無數,為了不讓自己迷失創作方向,之後便停止參賽,專心於攝影藝術。關於攝影的技法,他曾於出版的作品集中大方公開,更進一步將自己早期的黑白作品捐給國美館及高美館典藏,攝影成就和推廣貢獻備受肯定。

在FILM茀立姆早午餐的小小空間裡,可以看見許淵富的複製畫:《母與子》、《無人問津》、《穿雨衣的女孩》、《六姊妹》、《好重!》,每一幅照片的人物表情真摰、自然,許淵富自己也說,這些畫都是以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勤奮刻苦」為主題。

DSC01366.JPG
《母與子》(1961)(圖/林曉盈攝影)
DSC01363.JPG
《穿雨衣的女孩》(1965)(圖/林曉盈攝影)

如果不趕時間,店裡其實還有擺放《許淵富影像追尋 八十回顧攝影展作品集》,值得遊人慢慢欣賞。

京都療癒小物超展開:啊雜貨~あ雜貨~

DSC01278.JPG
(圖/林曉盈攝影)

草綠色的暖簾,上面寫著大大的日文字「あ」,發音如同中文的「啊」,於是乎燈箱上的綠色小屋是一臉吶喊的表情。暖簾、日文字高高掛,還沒進門,啊雜貨就透露出濃濃的日本風。

實際上,裡頭販售的雜貨、小物,不管是招財貓、不倒翁、七福神、各式鬼怪,的確是從日本飄洋過海來的,這是因為店主人和日本有過一段淵源。

123456.jpg
(圖/林曉盈攝影)

日文系畢業後,店主人蔡孟彥赴日本念設計,畢業後進入以製作和傘(類似美濃的油紙傘)聞名的京都傳統工藝名店─日吉屋工作。在日本,傳統的祭祀或茶道等活動中,和傘是不可少的道具,因此是日本文化重要的象徵之一;但到了現代,和傘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機會大大減少,因此老店也苦思轉型,改而開發、製造和式燈具,為和傘找到新生命,同時也為老店找到新出路。

DSC_0266.JPG
(圖/林曉盈攝影)
DSC01302.JPG
(圖/林曉盈攝影)

除了販售日吉屋的照明器具,啊雜貨也是京都龍虎堂的台灣區代理店。曾在龍虎堂工作的蔡孟彥就說,龍虎堂社長曾經告訴他,「我們賣的不是商品,不能試吃、試穿,更不能試用,我們賣的是一種幸福感,」這句話在他年紀漸長之後,體會更深。回想當時剛從日本回到台灣,蔡孟彥從事的是廣告業務,經常要面對公司內部溝通協調的壓力,心情時常很「啊雜」(台語:煩躁)。後來自己開店,便希望店裡這些療癒系的小物可以帶給人幸福快樂。

二月份正逢農曆過年,啊雜貨的布置十分喜氣,招財的、開運的、趨吉避凶的…通通都有,「過陣子,我就會換成適合春天的布置了!」年輕的蔡孟彥說。

DSC01287.JPG
(圖/林曉盈攝影)

因為是老房子,所以裡頭的擺設也與之呼應,木製桌子、橱櫃、抽屜,放上可愛的小玩意兒,別有一番懷舊的味道。臨走前,還聽得到屋外大樹果實掉落在天花板的聲音,與貓咪在屋頂上喵喵叫著。

DSC01284.JPG
(圖/林曉盈攝影)

巷弄資訊

FILM茀立姆早午餐    
地址 台南市民權路二段64巷6號
FB https://www.facebook.com/FILMBRUNCH/?fref=ts

啊雜貨~あ雜貨~
地址 台南市民權路二段64巷53號
FB https://www.facebook.com/azakkaTainan/

作者簡介

林曉盈,台北人,在高雄住了六年多,現居台南。喜歡看書、看電影,也隨意寫點什麼。關心與生活有關的事,特別是環保和食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