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孩在中國:她在沒水沒電、生火燒柴的麻風村,創造500個孩子的教育希望!

2016-02-27 12:00

? 人氣

「台灣娘子」張平宜,改變了四川涼山麻風村貧童的命運(圖/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提供)

「台灣娘子」張平宜,改變了四川涼山麻風村貧童的命運(圖/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提供)

從一間無水無電、衛生條件極差的小學校舍,到500人就學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看「台灣娘子」張平宜如何改造四川涼山麻風村貧童的命運!

1999年8月,張平宜因記者工作,在12天內走訪四川、雲南省內數個交通幾乎難以到達的麻風村。當時這些麻風村不僅無水無電、衛生條件極差,甚至還是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更令張平宜震驚且不忍的是,麻風病人尚為列管病人,有身分和少許補助,然而他們的子女雖然身體健康,卻只因為誕生在麻風村,長期遭受社會的歧視,連身分都難以取得,更遑論上學。張平宜當下發宏願,要讓麻風村的孩子回歸社會,過正常人生活,而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讓孩子受到正規教育。有一天,她聽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大屯鄉高橋村中的麻風康復村有一所小學,由於其他地區的麻風村幾乎都沒有設立學校,這所大營盤小學便成了辦學的最佳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用叛逆精神做公益事業

張平宜:走上辦學這條路,大概是一種「懲罰」吧!小時候我很叛逆,對於不合理的事情都要去衝撞,高中時因為教官規定學生剪短頭髮,我去抗議,結果高中3年換了3個學校。沒想到後來卻考上師範大學!真是越不想做的事情,越可能有機緣去投入。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會是個好老師,卻走上辦學之路;也不覺得自己會是個好媽媽,卻多了幾百個大涼山的孩子。

不過,我叛逆的精神並沒有改變,即使是在做公益這件事情上也一樣,所以很多人說我是個形象鮮明的執行長。對不認識我的人來說,有點不按牌理出牌吧!比方說,我從不認為做公益要帶有道德光環,而是因為這件事情自己喜歡才去做的。

其實我2000年左右剛到大營盤小學的時候,只有2間土房子蓋的破舊教室,課桌椅不足,有些小孩還得站著上課。更誇張的是,全校70幾個學生,竟然只有一個種蘋果的工人在當代課老師!後來,我募款修路、擴建校舍、蓋宿舍、操場,直到最後,每間教室都是多媒體教室。

我們以公辦民營的策略奮鬥至今,爭取到政府的認可與資源,現在大營盤小學已經步上正軌。從當時只授課到四年級,到如今不僅是完全小學,還成為有國中部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目前總共約有500位學生就讀。

(圖/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提供)
(圖/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提供)

大營盤的小孩雖然大多都有悲傷的過去,但我不希望用悲情的訴求來取得大眾注意,或用激起同情的方式爭取較多募款,反而想為小孩塑造快樂的願景。常常聽到別人說:「你們學校怎麼看起來這麼漂亮?學生好像很快樂?」對呀,小孩對未來有希望,為什麼要讓他們看起來很可憐呢?

大涼山需要一支記者的筆

張平宜:我在做記者的時候,對各式各樣的邊緣族群,例如精神病人、愛滋病患、無國籍難民等等弱勢的處境,都很有興趣,很想要幫助他們,於是做了不少社會關懷的報導,但不知怎地緣分就是落在涼山。我想,事情來了就去做,不一定要找一個解釋,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萌芽。用宗教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一種召喚,或者說是「被選中的人」吧!

我也想過,老天爺為什麼不是送一個傳教士、或是一個企業家進去涼山,而是送一個記者?或許當時麻瘋村最需要的,正是一支筆,把麻風村內的現象寫出來,迫使政府關注、改變政策,輿論並不是錢能輕易買到的。

這個議題能夠達到輿論效果,是結合了兩岸媒體的力量,由台灣媒體先發聲,後來大陸新聞界跟著注意到麻風村裡這些沒有身分的小孩問題,中央電視台也來報導。到了2005年,中國政府終於給涼山19個麻風村設為正式行政村,並實行戶口普查。讓沒看見的問題被看見,就是記者能做的事。

陪孩子走第一里路和最後一里路

張平宜:現在大營盤小學和中學已經納入政府的正規教育體系,希望之翼還在做的,包含學生車費、膳食費用、獎助學金等補助的募款,以及課餘時間的特色教育(比方說人權教育等等)。每年夏天,長期配合的大學學生,會帶著他們設計的教案到涼山舉辦志工營。這樣的經驗,對城市裡的學生而言也相當可貴,就像來自都會的我,在涼山成了更單純、知足的人一樣。

此外,我接下來還要做孩子的「第一哩路和最後一哩路」,也就是往下扎根的「幼教」,以及往上發展的「職業訓練」。

剛開始辦大營盤小學的時候,有些學生年紀不小才終於有機會就學,小學念畢業都快20歲了,我注意到太晚受教育的話很難改變一個人。生活習慣和觀念,最好從小養成。麻風村的許多小孩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時間外出打工,我常常看到他們全身髒兮兮地在那邊玩,或許他們也是快樂的,但是我想給他們一個更豐富、更有啟發性的童年。

幼教部分2015年開始試辦,暫時不收費,我們還在尋找最適合涼山的教育系統和教學方式,現在我們用小石頭當蒙特梭利教材、開闢小農場讓小孩種田,都是嘗試。大營盤的幼教,讓孩子能在愛和溫暖中長大,長成一個個喜歡學習的、快樂的人,也能減輕當地家長的負擔。

熱愛學習,就是擁有一對希望之翼

張平宜:至於往上發展,當然就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個部分我2008年在青島成立「希望之翼學苑」,已經經營了7年。由於多數學生在大營盤畢業後,還是得外出流浪打工,加上早期畢業的學生年紀較大,如果繼續升學,等到要找工作時早已失去競爭力,我想到,我弟弟在青島投資工廠,於是提議讓願意到工廠半工半讀的小孩,早上進廠上班實習、學習技術,晚上繼續進修三個半小時的各式課程,為時兩年。當時小孩都一愣一愣,因為根本沒有聽過半工半讀這種概念。

希望之翼學苑的課程,英語、電腦列為必修,其他則由不同領域的志工老師開設通識教育,三個月一期。我們長期徵求能夠駐點半年或三個月的志工,由各個領域的社會人士來共襄盛舉,讓學生明白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不論專長是電影賞析、音樂導聆,還是國際貿易、管理實務,都歡迎開課。而且教學相長,這些學生奮鬥的故事相當激勵人心,志工和學生是能夠互相扶持、互相學習的。

2016年,我們將更進一步成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以「希望之翼Design House」打出文化創意品牌,由希望之翼學苑學生自行生產、銷售文創產品。今年,學苑會開設設計、文創的相關課程,跟學生講品牌故事,為這個計劃鋪路。我們的學生一直在工廠學習,生產技術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現在則要增加他們對創意和品牌的知識。

青島的這些學生都是當年在大營盤念書畢業的小孩,這麼多年來也培養出革命情感,我想,如果他們單獨出社會是弱勢,不如把力量結合起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堅強的團隊。

大營盤的孩子,從接受幫助的人,到有能力回饋社會、創造生產,我想就是社會企業的最高境界。推出希望之翼品牌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有一天,要讓孩子親手承接希望之翼的營運,幫助更多和他們有同樣處境的小孩。

文 / 旅讀中國 圖/ 旅讀中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提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

【作者介紹】張平宜

曾任《時報周刊》、《中國時報》記者及撰述委員,並獲得第七屆吳舜文新聞報導獎、新聞局新聞專題金鼎獎。2003 年創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現為協會執行長,十多年來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大營盤麻風村內貧童爭取受教權,其扶危濟困的義舉甚至影響中國政府正視麻風村問題,因而獲選大陸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成為台灣首位獲此殊榮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