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拍台北!」用44萬呎底片拍攝《聶隱娘》之後,侯孝賢的下一個方向…

2015-11-09 12:22

? 人氣

我覺得這是多樣選擇中的某一部分,娛樂之外,也會有人很深沉地去拍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就像文學,通俗文學是最賣的,但真正的文學不會沒人看,更可以不停地翻看。還是會有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好想拍台北

張鐵志:關於台灣電影的未來,你在《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紀錄片裡曾提到,台灣電影的未來要思考在華人世界中的位置,而你給的答案是:應該要思考我們的邊緣性。能請你再深入地闡述,要如何從邊緣出發,去創造台灣電影的未來?

侯孝賢:如果你在中心,就會不自覺地有中心的思考模式;如果你在邊緣,也不必模仿中心,可以思考邊緣的角度。邊緣的角度跟中心絕對不一樣,所以你可以先想好角度,再去拍要表達的東西。

其實從以前到現在都一樣,不是因為難不難,而是因為現在大家還是嚮往著大電影、大賣座,要考慮成本回收的問題。

像《刺客聶隱娘》用44萬呎的底片拍攝,是為了我對顏色的想法。我沒辦法忍受物理的,而喜歡像底片一樣,光影色彩是化學的呈現。但是這遲早要改變,所以接下來我可能就會去試驗數位。數位可以加各種濾鏡,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去調節,看怎麼做才能夠達到自己的理想。因為題材內容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調性。

movietalk06.jpg
《刺客聶隱娘》用44萬呎的底片拍攝,展現了侯孝賢對光影及顏色的想像。(圖/劇照師:蔡正泰, 照片提供:光點影業)

就像我好想拍台北。好奇怪,台北為什麼每天都有一堆人在街上拍攝呢?現在攝影機到處都是!以前如果要拍演員搭公車,要先借公車,安排所有的親戚去當乘客。現在不需要,只要拿個小相機拍,根本沒人會管。

像前面說的,用很自然的拍法。但這樣子就是寫實或真實嗎?其實不是。這其實是為了方便於演員的表演,找到盡量讓他不會受到干擾的拍攝方法。就像演員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樣,一旦習慣了,就會有他的生態和狀態。應該用最方便的方式,讓演員進入最好的狀態,而不是在那邊打好光,等著試戲排練。生活基本上是不需要排練的,只是剪裁的問題而已。

比起全球化,網路的影響更大 

文/許文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