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遺棄的空間 凶宅解密

2018-11-28 09:00

? 人氣

民俗月,即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的「鬼月」。在這個時期人們通常會避諱談論相關的話題,怕不小心觸犯了「禁忌」。然而,今年八月,一則相當「應景」的新聞意外出現,台中一間位於千越大樓的「廢墟套房」以「4444元」的價格出租,該大樓曾歷經火災且已荒廢多年,故有「台中鬼屋」之稱。雖然地理條件佳、房內家具樣樣齊全,但因負面傳聞,無奈以傳統行銷方式皆未能達到效果,沒想到此次逆向思考,短短幾天就找到「有緣人」,也成功引發話題。

台灣還有許多地方像這間廢墟套房一樣,如曾經發生命案的凶宅、墓地重建後的校園或廢棄已久的遊樂園。它們在外觀上看起來跟普通建築沒什麼不同,但為什麼總讓人們感到毛毛的、「晚景」淒涼呢?

(圖/翻攝自Google Map)
鄰近西門町的「西寧國宅」被封為台北最陰森的大樓之一,曾發生多起命案,網上也流傳許多鬼故事,市政府甚至將警察局遷移至此「坐鎮」。(圖/翻攝自Google Map)

什麼樣的房子叫「凶宅」?

現今,人們普遍認為凶宅就是發生過死亡事件的建築,而依照死亡的情況可將其分為自殺、凶殺、自然死亡、意外死亡及營建意外等「狹義」的凶宅。不過除了以上所述,還有一些例外如地基為墓園或亂葬崗的建築、廢墟或風水磁場不佳的房子等,這些地方未必有死亡事故,但在人們認知中,它們依然讓人產生恐懼感,因此納入「廣義」的凶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來說,不管是上述哪一種類型的房屋,其價值通常會因凶宅的「名號」降低,且在房屋交易時也常出現所謂的「凶宅糾紛」。然而,台灣的法源中尚未記載「凶宅」一詞,因此凶宅並沒有法律上明確的定義,但這類問題真的無「法」可管嗎?

(圖/截圖自住商不動產安心查詢系統)
目前政府未提供相關的凶宅資料查詢系統,但欲買房者可透過民間私人企業設立的網站搜尋。(圖/喀報提供 截圖自住商不動產安心查詢系統)

對凶宅的一般共識為內政部第0970048190號函釋,凶宅認定的標準為「曾發生凶殺或自殺致死」。換句話說,凶宅僅包含自殺和凶殺這類「有求死行為」致死,其他像自然死亡、意外、相鄰房屋發生命案等,顯然並不算在範圍內。由此可知,內政部的見解與一般大眾的文化價值觀存有落差。

籠罩全世界的凶宅詛咒

從世界各國的影劇、小說、都市傳說等可看出,不只台灣,其他地方的人似乎也會對凶宅產生同樣的恐懼。由1980年代的《鬼店(The Shining)》到近年好萊塢的《厲陰宅(The Conjuring)》系列電影,甚至是去年票房破億的國片《紅衣小女孩2》,皆在劇情中融入凶宅、廢墟等場景,凶宅可說是恐怖電影中歷久不衰的經典題材。

(圖片來源/喀報提供)
美國恐怖電影《鬼店》故事背景發生於科羅拉多州一間奢華又靈異的飯店。(圖片來源/喀報提供)

雖都是凶宅,在日本卻有個獨特的「藝名」。在日劇《房仲女王(家売るオンナ)》第六話中,一間透天豪宅竟只賣日幣一千萬(約台幣三百萬),因其為妻子殺了外遇丈夫後自殺的凶宅,劇中稱之為「心理瑕疵物件」,意即物件本身「物理上」沒有缺陷,「心理上」卻存有瑕疵。

(圖片來源/喀報提供 截圖自爱奇艺《卖房子的女人》)
《房仲女王》中稱凶宅有心理上的瑕疵。(圖片來源/喀報提供 截圖自爱奇艺《卖房子的女人》)

「訳あり物件」是日本房地產交易名詞,中文翻譯為「有原因或是特殊理由的物件」。這些物件可能含有物理、法律、環境、心理等的缺陷,凶宅便是其中一種。這個與眾不同的詞彙反映出日本特有的文化現象,日本人言詞謹慎,用語上顯得隱晦許多,深怕多說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英國小說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中,人們不敢直呼佛地魔全名,而以「那個人」來代替,懼怕引來他的窺視。

既然被稱作「心理瑕疵物件」,究竟凶宅是如何在心理上帶給我們陰影呢?

凶宅內的鬼 也許只是你的心理圈套

每個人對環境、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人們會藉由過去的經驗、文化、意識形態等來認識一項事物,並在腦海建構出與該事物的外在現實意義相互呼應的抽象印象,這種人類用以認識周圍世界的模式,在認知心理學中稱作「基模(schema)」。舉例來說,也許我們從未去過也不了解南極,但通過書本、他人的描述,可間接得知南極是一個寒冷的地區,這個意象已在我們大腦中儲存。當提及南極自然會連想到寒冷,而寒冷就是南極的「基模」。

凶宅之所以可怕,並非在於它的物理條件,而是人們對它的「解釋」。在中國文化中,就如孔子所說:「敬鬼神而遠之」,人們一般會對「死亡」或「鬼神」表現出迴避的態度,這也反映於現實生活,如許多旅館或醫院會將原本的四樓寫成五樓。身處於這樣文化背景下,人的想法往往容易受環境影響、制約,而社會對凶宅的解讀普遍是「可怕的」。專攻心理學的國立交通大學副教授梁瓊慧說到:「凶宅和害怕的連結一般相當強固,我們有一整套關於凶宅的基模,不想住在令人害怕的房子。」

(圖/喀報提供 陳希妍製)
人的思想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圖/喀報提供 陳希妍製)

另一方面,社會認知理論中將人的思考模式分為耗費心神和時間的「控制式思考(controlled thinking)」,及利用潛意識、不費力的「自動化思考 (automatic thinking)」。當一個事物或情境是陌生、失控或可能造成傷害時,大腦會迅速反應。如路上有一隻面容兇惡的狗,因為對牠不熟悉,我們可能會偏向使用自動化思考,下意識地避開牠。

由於我們的潛意識中對凶宅已有既定的文化詮釋,當凶宅出現,大腦便會自動地連接到恐懼。恐懼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情感亦是容易影響思考的因素,人的思想往往會受到當下情緒左右,梁瓊慧也提到,「感覺不好就認為不是好的選項,依這樣的方式決定是否購買的話,任何會影響情感的事物都可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若你想戰勝恐懼、試圖以理性面對凶宅的條件,此時就必須抵抗基模,也就是違背直覺分析,這只有透過費力的思考才可能慢慢地達成。

讓凶宅「起死回生」

鬼月的禁忌是由人創造,而凶宅的價值與恐怖往往取決於人們心中的想法。這些被社會認為可怕的場所,棄之不顧的空間,隨著人們觀念慢慢改變,現今也有許多不一樣的風貌。如清大梅園,雖為創校校長梅貽琦的墓地,但更多人對此是抱持一顆敬畏的心。而在文章開頭提及的千越大樓,藝術創作團隊「逃亡計劃Escape PLAN ''X''」進駐於此成立工作室,五彩繽紛的塗鴉為這棟老建築注入新生命,也成為熱門的拍照、打卡景點。總而言之,文化價值觀僅是其中一種既定印象,凶宅真正的意義應由人們自己來賦予。

(圖片來源/喀報提供 授權自逃亡計畫)
藝術家將千越大樓頂樓的飛碟屋當作畫布一樣盡情彩繪。(圖片來源/喀報提供 授權自逃亡計畫)

作者/陳希妍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喀報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