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戶「異人館」、各式大洋房到底是怎麼來的?它在一百多年前用「這優勢」成為日本大港

2019-02-03 06:00

? 人氣

近畿地方的都市中,神戶在明治時期興建了許多充滿西洋風格的異人館,給人時髦港都的印象。

話說回來,神戶自古就是港都,而且離畿內的京都很近,所以自古就是重要的貿易港,平安時代末期還差一點成為日本首都。其實在幕末成為對外貿易港之前,神戶就與北海道、沖繩串聯起全國性的海路運輸網,成為繁榮的海運中心。這座擁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港灣都市究竟走過哪些繁華歷史?且讓我們一一回顧。

與六甲山地一起誕生的天然良港

提起神戶市,就會讓人聯想到它與函館、橫濱、長崎等地齊名的特色,這幾個城市都是「充滿異國風情的港都」。而且這四座城市的港灣都鄰近山區,神戶市的背後是海拔將近一千公尺的六甲山地,橫亙在港口的東西兩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距今約一百萬年前,現在的神戶市周邊經常發生地殼變動,形成六甲山。知名職棒球團歌曲《阪神虎之歌》中,就提及當地有名的「六甲落山風」,這股落山風吹拂的就是從六甲山流下來的沙土所形成的土地。

面向港灣的六甲山地南邊斜坡呈階梯狀高低起伏,這是過去的地殼變動所造成的幾個斷層。這些斷層直到現在仍不穩定,經常發生大地震。

受到六甲山地與東邊的和田岬影響,即使不是冬季,神戶也會颳起強風,加上湊川河口泥沙淤積,水底形成好幾座小山,使得大海浪無法打進港口。由於這個緣故,神戶自古就是適合船隻停泊的良港。雖然過去的地殼變動形成了六甲山地,卻使得海底相對較深,近代以後有利於大型船舶停靠。

神戶港.夜景(圖/維基百科)
神戶港夜景(圖/維基百科

平氏最興盛的時期曾經差一點成為首都?

與先前提及的函館、橫濱、長崎相比,神戶離京都所在的畿內較近,自古就是西日本各地莊園運送物資的港口,也是與中國王朝進行交流的外交窗口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記載,三到四世紀神功皇后遠征朝鮮半島時,從「務古水門」進出。「務古」亦寫成「武庫」、「六兒」,指的是與現在的神戶市重疊的武庫川到生田川一帶。由於此處從朝廷(畿內)往外看,位於「對面」(日文讀音近似)的位置,因此得名。過了幾年之後又改成「六甲」這兩個字。

相傳神功皇后回國後,興建了生田神社。繳稅給神社的居民稱為「神戶」,生田神社的神戶聚落到了平安時代成為地名「神戶鄉」。中世紀也曾記載為「紺部」、「上部」,江戶後期定名為「神戶」,讀音也確立為「Kobe」。

日本.神戶.神功皇后(圖/維基百科)
神功皇后(圖/維基百科

八世紀的詩歌總集《萬葉集》收錄了一首和歌,描述當時的神戶港稱為「敏馬之浦」,而且有許多船隻往來。

平安末期,平清盛致力於與中國宋朝進行貿易,1161(應保元)年於現在的神戶市兵庫區修整大輪田泊。此時還興建了人工島「經島」,防禦從東南方吹過來的強風與大浪入侵。根據當時的習俗,建築工程動工前,會把人活埋在工地內祈禱工程順利,稱為「打生樁」。興建經島時以填埋寫著經文的石頭取代打生樁,因此取名經島。經島的面積約為650平方公尺。如今築島水門附近,還留著經島施工時使用的巨石。

包括平清盛在內的平氏掌權者都在鄰近大輪田泊的福原設置居所,1180(治承四)年,平清盛建造福原京並短暫遷都,此舉遭到外界強烈反彈,甚至引起源氏起兵,半年後平清盛被迫遷回京都。平清盛最初想在東起宇治川、西至妙法寺一帶興建福原京,可惜這個構想沒有完全實現。

進入鎌倉時代之後,大輪田泊改名為「兵庫津」,繼續轉運從九州與四國等西日本各地運過來的物資。到了室町中期,足利義滿推動明日貿易(編按:即明朝與日本),以兵庫津為據點,吸引朝鮮和琉球的商船停靠

大量白米在兵庫津轉運

中世紀的日本,凡是有權力的寺社都擁有許多領地。1308(延慶元)年,伏見上皇經由兵庫津,運送捐給東大寺的物資。

奈良的東大寺與興福寺分別在兵庫津的南北設置關所(關卡),針對入港船舶收取通行稅。根據東大寺記錄的《兵庫北關入船納帳》,1445(文安二)年,全年從日本各地有約一○六處,共兩千艘左右的船隻進入兵庫津。運送米、鹽、木材、鐵等多達六十四個品項的貨物。

1467(應仁元)年爆發應仁之亂,細川勝元率領的東軍和山名宗全統御的西軍激烈對抗,兵庫津慘遭破壞。自此之後,堺津成為整個戰國時代的國際貿易港。

1580(天正八)年,織田信長將攝津分封給池田信輝,信輝在現今的兵庫區切戶町興建兵庫城。江戶幕府成立後,兵庫津先成為尼崎藩領地,後又納入幕府直轄地,由幕府派遣奉行治理城下。

江戶時代,伊勢出身的河村瑞賢開拓西迴航路,兵庫津再次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港灣都市。在此之前,東北日本海側收穫的米等物資都是運到越前(今福井縣)上岸,再從陸路送至畿內。自從西迴航路開通後,可全程透過海路,經由瀨戶內海送至兵庫津。作為貨物集散地的兵庫津從此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榮景。

神戶(圖/造事務所)
(圖/台灣商務印書館)

這段期間兵庫津最活躍的大商人,是以北風七兵衛為首的北風家。凡是入港的貨主或船家,北風家都免費讓他們住在自己家裡盛情款待,因此頗具人望。

北風家經營的商品之一,就是從畿內運至江戶的「下酒」。神戶上灘等「灘五鄉」從江戶中期以來就以釀酒聞名,不只是因為附近生產優質米,其地還擁有豐沛的水源。從六甲山流下來的宮川與住吉川一帶,也興建了許多利用水車碾米的精米小屋。灘的酒造家(釀酒人)的酒藏(酒窖)牆上有窗,引進六甲落山風,適度調節酒藏裡的溫度,設計頗具巧思。幕末時期,銷往江戶的酒樽,高達六成來自神戶。

到了江戶後期,高田屋嘉兵衛以兵庫津為據點,開拓連結蝦夷地(今北海道)與畿內的航路,從事包括昆布在內的海產買賣,賺取龐大利潤。

不選兵庫津而在神戶開港的理由

幕末時期1858(安政五)年,幕府與美國、英國、俄國、法國、荷蘭簽訂《五國通商條約》。各國要求日本開放神奈川、長崎和畿內的港口,幕府不願開國,避開了畿內的商業中心大坂,最後決定開兵庫津,但人口稠密的兵庫津很難興建新的貿易設施,也為了避免居民和外國人接觸,幕府在兵庫津東邊、人口較少的神戶村建設了新的港口和外國人居留地

1868(慶應三)年兵庫開港,這是實質上的神戶開港。此時以湊為界線,以西為「兵庫港」、以東為「神戶港」,直到市鎮發展起來才統合成神戶港。

開港前後劃分的外國人居留地西式洋房林立,形成洋溢異國風情的街區。外國人居留地相當於現在的神戶市中央區、花路與鯉川筋和舊西國街道圍起來的區域。時至今日,日本政府將中央區北野町一帶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此處保留許多外國人居住的洋房,其中包括德國貿易商托馬斯(風見雞館)的宅邸。

神戶.北野異人館.風見雞館(圖/維基百科)
北野異人館地區相當著名的風見雞館(圖/維基百科

此外,居留地的西邊闢出一塊允許外國人居住的雜居地。由於外國人太多,居留地不夠住,才會特別規劃出外國人和日本人混居的住宅區。這是神戶特有的區域,橫濱等其他開港城市都沒有。後來連不包含在《五國通商條約》的清朝(中國)人民也不住在居留地,全部聚集在雜居地,形成名為「南京町」的中華街。

走過空襲與震災的振興之路

神戶港開港後沒有任何碼頭提供大型船隻使用的棧橋,結構也不足以防颱,於是兵庫縣聘請英國人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於1837(明治六)年制定大規模建港計畫。日俄戰爭後,1905(明治三十八)年,前神戶海關首長水上浩躬就任神戶市長,以馬歇爾的構想為藍圖,正式興建由鋼筋水泥製成的大型船塢。

明治末期,神戶港與上海、新加坡同為東洋最大貿易港。不過,也正因為神戶是重要港灣都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多次遭到空襲,1945(昭和二十)年六月的神戶大空襲毀壞了神戶市的東半部。野坂昭如的小說《螢火蟲之墓》就是以此次大空襲為題材。

螢火蟲之墓(圖/維基百科)
螢火蟲之墓真人版海報(圖/維基百科

進入高速經濟成長期後,為了拓寬沿海的狹小腹地,開始挖掘六甲山的土石,進行填海造地。1981(昭和五十六)年完成規模龐大的港灣人工島,不久之後,六甲人工島也跟著竣工。

不料,1995(平成七)年一月,發生了規模七點三的兵庫縣南部地震(阪神大地震)。神戶市有許多明治時期以來填埋溼地形成的新生地,地盤相當脆弱,這場地震導致二十五萬多戶居民受災。

地震也破壞了生田神社、舊外國人居留地的異人館等許多珍貴文化財,後來由神戶市主導修復。神戶市走過重建之路現已新生,並於2017年迎接開港一百五十周年紀念。

神戶.摩耶山.神戶夜景(圖/維基百科)
從神戶摩耶山眺望神戶市的夜景(圖/維基百科

作者介紹|造事務所

對歷史、文化與宗教的造詣高深,不只是雜學,也編纂並撰寫包括生活實用在內各種類型的單行本。一九八五年成立。負責編著的單行本每年出版四十餘本。主要作品包括《從三十場戰役解讀日本史》、《從三十大發明解讀世界史》(皆為日經Business 人文庫發行)等。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商務印書館《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