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其實是20多年才前重建的!揭「琉球古都」數百年興衰史…

2019-02-07 06:30

? 人氣

沖繩本島位於琉球群島的中央,自古就是日本列島與大陸、東南亞通商貿易的中繼點。沖繩擁有與本島截然不同的文化,十五世紀琉球王朝成立,以首里為王府,位於首里西邊的那霸成為繁榮的貿易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沖繩全島成為激戰區,如今包括現在重建的首里城在內,許多觀光客深受其獨特文化吸引,一探沖繩的真面目。

洋溢異國風情的首里城

首里城是那霸市最具代表性的觀光名勝。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空襲燒毀,於1992(平成四)年重建,煥然一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里城位於海拔約130公尺的山丘,可俯瞰那霸市。外觀以紅色為基調,這在日本其他地區的城池十分少見。正殿有屋頂與樑柱等構造,加上沖繩(琉球)獨特的建築風格,融合日本風與中國風元素,可說是如實反映沖繩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物。

沖繩.那霸.首里.首里城(圖/維基百科)
首里城(圖/維基百科

包含首里城在內的那霸一帶的地質很特殊,海底泥土變硬後形成島尻層泥岩,上面又覆蓋一層由生物化石與貝殼形成的石灰岩與珊瑚礁地層。琉球石灰岩含有大量氣泡,不易蓄熱,外觀看起來也很漂亮,大量運用在首里城等建築物上。

沖繩位於東海的琉球群島上,形成與日本本島截然不同的文化,自古就是中國、東南亞與日本通商貿易的中繼站。平安時代,平泉(今岩手縣平泉町)就從遙遠的琉球群島進口產自該地的夜光貝飾品。

「琉球」是沖繩的古名,當時中國隋朝的史書出現過這個名稱,但史書中所說的「琉球」很可能是臺灣。日本從平安時代就有「おきなは(OKINAWA)」這個稱呼,但語源不明,漢字也有「沖那波」、「惡鬼納」的寫法。江戶時代漢學者新井白石首次使用「沖繩」這兩個字。有人說那霸語源來自「漁場」(日文讀音相同),但也沒有定論。

沖繩長期處於小國分立的狀態,十四世紀沖繩本島統整為北山、中山與南山三大勢力。1429(正長二/永享元)年,中山出身的尚巴志滅了南山,統一三山。將據點從浦添移至首里,興建王城。一般認為此次遷都是因為連接首里的那霸港是繁榮的貿易港口。

尚巴志建立的第一尚氏王朝持續了七代,1469(應仁三/文明元)年尚氏重臣金丸繼位,成立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王尚真王,要求沖繩各地的掌權者按司遷至首里居住,迫使他們遠離自己的地盤。設置三個名為「平等」的行政區域,沖繩北部出身者住在「北之平等」,中部出身者住在「南風之平等」,南部出身者住在「真和志之平等」,各區域都有官廳。此外,沖繩的古語中,北的讀音為「NISHI」(與現代日文「西」的讀音相同)。

那霸是一座用大橋與首里連結的島嶼

尚真王時代開始建設王城周邊。首里城採用傳統中國王朝的王城建築,融入風水觀點。不過,城下町不像唐朝首都長安或京都平安京,採用棋盤狀都市計畫,而是直接利用山坡等傾斜地形,道路曲折蜿蜒。在尚真王的繼任者尚清王時代,興建了首里城的正門「守禮門」。

沖繩.那霸.首里.守禮門(圖/維基百科)
守禮門(圖/維基百科

事實上,當時的那霸是一座島嶼。王朝蓋了一座巨型拱橋「長虹堤」,連結首里與那霸。長虹堤長約一公里,可說是海上道路。江戶時代後期知名的浮世繪師葛飾北齋,根據清朝書籍《琉球國志略》描繪「琉球八景」,其中就有一幅長虹堤的畫作。

現為長虹堤的崇元寺跡到美榮橋一帶全是海埔新生地,沖繩都市單軌電車線下方有一座小橋,名為牧志長虹橋,該處有長虹堤遺跡

那霸港的出入口由南往北依序是,朝宮古島方向開的「宮古口」、朝中國王朝方向開的「唐口」,以及朝日本方向開的「倭口」。

現在的那霸市久米一帶離海岸很近,十四世紀末的明朝時代有一座中國城,那裡的居民都是從現在的福建省過去的華僑。

這些華僑歸化沖繩後,稱為久米三十六姓,傳入中國做生意的習慣、造船技術、航海技術與儒學,對雙邊通商做出極大貢獻。久米還有華僑祭祀孔子的孔廟。

現在的那霸市東町鄰近久米,該地有一座天使館,提供中國王朝正式派遣的使節「冊封使」一行約五百人住宿。明治維新後,此處改為那霸市公所,卻不幸於戰爭中燒毀。

那霸一帶有沖繩的傳統住宅,最大特色就是家家戶戶都有石牆。由於中國王朝的住宅都有圍牆或城牆,這一點與中國王朝的住宅習慣相當接近。安置在民宅屋頂的鎮風辟邪物風獅爺源自中國道教,從十七世紀開始普及。

中世紀的尚氏政權雖獨立於日本的中央政權,但1609(慶長十四)年遭到島津氏侵略,此後納入薩摩藩領地。薩摩藩在現在的那霸市西邊面向國場川河口,設置了琉球在番奉行,派遣奉行常駐,監督貿易活動。

那霸(圖/造事務所)
上圖的長虹堤連結浮島與首里。下圖首里城位處海拔120~130公尺,可眺望城下風景。(圖/台灣商務印書館)

另一方面,基於過去與中國王朝之間的關係,在清朝取代明朝統治中國後,尚氏政權仍臣屬於清朝。

過去的那霸港除了轉賣從中國進口的陶瓷器、絹織物至朝鮮半島或東南亞,也將東南亞產的香木和珠寶飾品轉賣至中國,並將日本刀轉賣至東南亞,賺取龐大利益。不過,這些商業利益全被薩摩藩奪走,加上幕府明訂禁止與清朝以外的國家通商,導致那霸一時之間失去了舞台。

十八世紀後,近畿地方的廻船問屋擴展了海運網絡,串聯日本南北,在蝦夷地(北海道)採收的昆布等海鮮,從那霸出口到清朝。受惠於發達的交易網路,沖繩特有的炒細絲料理(イリチー)使用了琉球群島所沒有的昆布,類似的情形屢見不鮮。

納入日本與成立沖繩縣廳

十九世紀中期歐美列強入侵亞洲,日本處於鎖國狀態,列強的首要目標便是琉球。

1844(天保十五/弘化元)年,法國印度支那艦隊停靠沖繩,提出通商請求。尚氏政權拒絕這項提議,但當時有多名傳教士留在那霸。早在江戶幕府開國的十年前,歐洲人已在那霸居住。

1853(嘉永六)年五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培理在入港浦賀前,先來到那霸。尚氏政權以各種理由迴避談判,但最後還是於隔年七月簽訂《琉美修好條約》。這與同年簽訂的《神奈川條約》不同,這代表歐美各國認為當時的沖繩不受江戶幕府管轄,屬於獨立政權

不過,明治維新後新政府想將沖繩正式納入日本領土,在本土實施廢藩置縣後,又在沖繩設置「琉球藩」。尚氏政權的主流派希望按照慣例,維持同時臣服日本與清朝的體制,但明治政府於1879(明治十二)年宣布,派遣內務官僚與士兵進駐那霸,設置「沖繩縣」。自此之後,沖繩開始使用日本的年號。明治政府賦予尚氏王族爵位,讓他們在東京生活。

沖繩縣廳一開始設置在薩摩藩建構的琉球在番奉行所遺址,1920(大正九)年起,遷移至現在的那霸市泉崎。

明治時期以後,舊王城首里逐漸發展為廣設學校的文教區與住宅區,有港口的那霸則成為繁榮的商業地區。戰後1954(昭和二十九)年,首里被編入那霸市。

二十一世紀後重開鐵道成為軍事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沖繩縣爆發日本當地唯一與美軍進行的地面戰,遭受極大災害。陸軍司令部的地堡設置在首里城,此處也因大砲攻擊完全毀滅。

戰後美軍持續占領沖繩,直到1972(昭和四十七)年沖繩政權移交為止,那霸市區有三成地區受到美軍管理。

行經那霸市區的國道五十八號是一條六線道大馬路,美軍占領期間,這條路稱為軍用道路一號,從那霸軍港連結普天間基地與嘉手納基地。為了方便戰車等重車輛行走,美軍特地拓寬道路,形成現在的模樣。

縣廳北口的十字路口前方一帶不屬於美軍占領區,此處有一座厄內‧派爾國際劇場,因此稱為「國際通」。戰後積極重整,出現許多露天商店,成為戰後振興的象徵。由於十分繁榮,故以街道全長為名,稱為「奇蹟的一英哩」。現在是全那霸最熱鬧的商店街。

那霸市內戰前即有沖繩縣營鐵道運行,戰後鐵道遭到破壞,有一段時間沒有火車可坐。政權移交後,計畫興建都市單軌電車線,但居民在戰後已習慣搭乘巴士或開車,沖繩縣政府無法確定是否能受到居民支持,使得這項計畫遲遲無法實現。直至2003(平成十五)年沖繩都市單軌電車線(暱稱Yui-Rail)終於通車,如今已成為那霸市民與觀光客最愛用的代步工具,為那霸市區注入活力。

沖繩.那霸.單軌電車.縣廳前站(圖/維基百科)
單軌電車縣廳前站(圖/維基百科

作者介紹|造事務所

對歷史、文化與宗教的造詣高深,不只是雜學,也編纂並撰寫包括生活實用在內各種類型的單行本。一九八五年成立。負責編著的單行本每年出版四十餘本。主要作品包括《從三十場戰役解讀日本史》、《從三十大發明解讀世界史》(皆為日經Business 人文庫發行)等。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商務印書館《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