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的歷史已有百年之久!一次世界大戰時,英法如何對德國實施制裁?

2024-02-24 09:10

? 人氣

外交部自然也同時向國外尋找管道阻斷同盟國的貿易,它控制著大使館官員、公使館員工、地方領事與特務組成的全球網路。大戰爆發時,英國駐在全球各地的外交人員總計只有414人,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職業外交官,其他人分別是地方領事、公使館員工和民營企業界的半官方代表。傳統上流社會的外交官瞧不起這些民間人士,認為英國不能把發動經濟戰的工作交給這樣一群只知攀附權貴的老百姓。然而外交部根本沒有做好全面投入封鎖政務的準備,派駐海外的英國官員只得自行發揮,於是他們開始詳盡報告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做生意的外國公司,以及從亞洲與拉丁美洲運貨到中歐的外國商船的動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戰爭爆發前三年主持法國封鎖重任的是「敵方貿易與供給限制委員會」,又被稱為「R委員會」(Comité R)。它於1915年3月成立,隸屬於外交部,由9名委員組成,裡頭有軍官也有文職官僚。在大戰期間,R委員會根據法國經濟情報處蒐集的情報,發布了195份有關同盟國經濟情勢的週報。法國經濟情報處是戰爭部底下的一個小型辦公室,負責從郵件與電報檢查中整理出情報,處長坦納利(Jean Tannery)認為,他的組織其實是戰爭違禁品的商業情報處。到了1916年初,法國外交部也建立了一個外國情報蒐集網路,由遍布世界各地的49個領事據點組成,其中32個位於歐洲重要的中立與轉口地區。法國當局採取的封鎖方式就組織建立的層面而言,與海峽對岸的英國盟友頗為類似,但有一點與英方大不相同。英國普遍存在一種「一切照常」的心態,英國外交部與財政部官員不願過度壓迫中立國與第三國,擔心這樣做會惹怒這些國家,損及英國商業與金融的領先地位。相反的,法國封鎖的主事者則認為協約國如果想用經濟壓力重擊敵國,就必須付出金錢損失的代價。在他們眼中,英國人畏首畏尾的做法不可能打贏這場經濟戰。

作者介紹:尼可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

生於荷蘭,成長於比利時,先後畢業於荷蘭烏特列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年僅三十歲便成為康乃爾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是歐洲現代史、政治經濟史與思想史。

穆德長年對於國際組織中的主權問題感興趣,特別是較為中小型的國際行為者。這使得他得以跳脫大英帝國或美國的視角,看到瑞士、希臘、阿爾巴尼亞、香港、南斯拉夫或芬蘭等地的歷史經驗。

以《經濟武器》榮獲美國對外關係史學會(SHAFR)伯納斯獎年度最佳圖書,目前正在撰寫他的下一本書,《大徵收時代》(Age of Confiscatio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衛城出版《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