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小孩只在需要錢時才找爸媽?專家揭「教育方針」是源頭,這樣做找回親子的親密關係

2023-11-20 17:00

? 人氣

孩子長大後難免多少跟父母疏離,這時要怎麼溝通相當重要。(示意圖/取自pixabay)

孩子長大後難免多少跟父母疏離,這時要怎麼溝通相當重要。(示意圖/取自pixabay)

有成年子女的父母經常向我提出這個問題。這當中,又牽涉到許多其他問題,包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兒女真的在乎我嗎?

●他們只是要我的錢嗎?

●如果給錢,是不是在獎勵那些讓我感覺被操控、受傷、受辱的行為?

●如果不給錢,他們會不會更不理我?

●如果真的給錢了,我是不是導致他們更加無能或長不大?

這些也引來如何回應的問題:

●我該告訴他們我覺得被操控嗎?

●我該利用他們要錢的時機,去討論我們的關係嗎?

●我該把錢當作工具,創造更多相處機會嗎?還是應該拒絕兒女的要求,藉此劃立界限?

讓我們回到你的問題吧:你的兒女為什麼只在有所求的時候找你?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分析。首先,我想提醒你,成年子女的行為,並非總如表面所見。

你覺得他們只在有所求的時候打電話給你,並不表示這就是實情。如果你和成年子女的收入差距很大,成年子女需要你慷慨出手,並非不切實際或荒謬的想法。

他們的要求可能讓你覺得自己被利用或不被感謝,尤其是他們的整體行為沒有表現出謝意或似乎不太有空陪你的時候。但他們的願望和要求,或許是反映出你擁有的比他們多,而身為你的兒女,他們希望你能分享。

除此之外,如果你是在最近這三、四十年為人父母的話,那麼你可能有更多成年子女自認有權予取予求的經歷。社會教我們應該期望從別人那裡獲得更多,子女們已經習慣於認定,自己可以斬釘截鐵、自私自利地對父母獅子大開口。這種情況令父母氣憤難當。但大多數的父母採取的教養方針,尤其是中產和上層階級,都是教導兒女要勇於實踐自己的欲望。

金錢觀也在世代間引起文化衝突。現在的父母們,有許多從小生長在較不富裕的環境,或比較重視節儉。而金錢和資源的交流,摩擦點在於:通常或多或少會討論到你們的目標、意圖,以及適當情境下,討論到你們的感受。

要如何知道何時該拒絕、何時不該拒絕?現代社會風氣要父母無論如何都要不斷給予,父母實在弄不清什麼時候可以像以前那樣說「不」。

以下是判斷的準則:

無力負擔時,請拒絕。「無力負擔」不代表你的支票或儲蓄帳戶沒那麼多錢。「無力負擔」是指這麼做使你儲蓄減少,排擠生活當中的其他重要用度,例如旅行或重要嗜好的開支。

當子女獅子大開口或心態太理所當然時,請拒絕。這不代表你永遠不答應他們的要求,而是在這個過程教子女一點道理。例如,如果成年子女用無禮的方式告訴你,你要給他錢買車、養小孩等,請不卑不亢、不帶溺愛地說類似這樣的話:「我得說,你的要求方式讓我難以接受。很遺憾,我是想要給你的,但這應該要是請求,不是要求。我無法接受你這樣要求我。我相信你懂我的意思。你要再試一次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