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屋齡大多不到30年,台北平均卻超過35!矢板明夫:台灣房子太舊,政府有責任

2023-10-11 09:40

? 人氣

矢板明夫:台灣房子太舊,政府有責任。(圖/許書宇)

矢板明夫:台灣房子太舊,政府有責任。(圖/許書宇)

這兩天台灣地震不斷,而且震度強烈,今天下午(2022年9月18日),家裡書架上的書竟然掉了下來,我被嚇了一跳。花蓮縣有樓房倒塌,十分令人擔心。有專家分析,台灣可能已經進入了地震頻發期,台灣的老房子很多,希望都能夠扛住這一波天災。祈願大家平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日本搬來台灣生活已經兩年半了。觀察周圍的台灣人,對人生四件大事「衣食住行」中的「住」,不滿的人很多,房子太貴、太小、太舊是主要原因。太貴、太小是由市場的供需關係決定的,但是,「太舊」則是和政策法規有關,政府因此有一定的責任。

過去我在日本曾搬過很多次家,每次找房子的時候都盡量找建成十年之內的新房子。因為日本國會經常修改有關建築的法規,對防震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新房子大多是按照新的防震基準蓋好的,住起來感覺相對安全一些。而且在東京找房子,以建成十幾年或二十幾年的房子居多,頂多三十幾年。四十年以上的老房子屬於鳳毛麟角,基本上沒有市場。

延伸閱讀:為何台北市的房子越來越老舊?胡偉良道出市容醜陋關鍵原因,難怪很多老屋都不改建

可是在台灣租房子,40、50年屋齡的房子到處都是,還有更老的。岸田文雄首相的曾祖父岸田幾太郎1895年在基隆開商店時使用的商舖(岸田吳服店及岸田喫茶部),今天還在,卻不是作為古蹟,而是作為餐廳,還在接待客人。

走在台北街頭,經常會在市中心看到一些外觀上老朽不堪的舊房子,嚴重影響台北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形象。更讓人擔心,這些房子在防火、防震方面有沒有問題。

聽說在台灣,因為政府對住宅面積的規定非常嚴格,舊房翻新後往往面積會變小,所以房屋所有者對翻新都不積極,房子越住越老。這種問題,我想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遇到過,如果參考一下國外經驗,修改相關法律和政策,應該不難解決才對。

台灣和日本一樣,處於地震帶上,如何提高城市的防震減災能力、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責任。

但很遺憾的是,這段時間觀察台灣的地方選舉,一直看到爭論的議題是:「你的論文是否是抄襲的」、「你的文宣容易讓人想到偷窺」、「你當年有沒有擋過疫苗」、「你到底是姓蔣還是姓章」等一些更多涉及候選人個人的問題。這種爭吵對城市的進步毫無幫助。

身為一個台北市的居民,衷心希望候選人們可以把議題回歸到「如何讓台北的老房子能夠更快翻新」、「如何能讓大家住得更安全」,才是眾人之福。

作者介紹:矢板明夫

我的「天命」多了一個

2022年10月,我滿50歲。小時候過生日,每次都很高興,因為可以吃到蛋糕,還會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祝福。更重要的是,自己離成為「大人」又近了一步,越來越獨立,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最近這幾年,過生日的喜悅越來越少了。按照《論語》的說法,五十歲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也就是說,該知道自己生而為人,被上天賦予的職責和使命是什麼了。

想起二十幾年前,我還在松下政經塾學習的時候,塾長和塾頭(教務長)經常耳提面命,敦促我們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標。當時的塾頭岡田邦彥先生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要洞察時代的潮流、設法找到自己的天命,去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

這也正是我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時間,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過去當記者,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拿到獨家新聞、如何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文章。原本以為,做好記者的本分,實實在在寫報導,還有基於自身的特殊成長背景,把中國的真相介紹給更多人知道,就是我的「天命」。

2020年春天被派來台灣,雖然還是當記者,卻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天命」好像多了一個──那就是,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日本人更了解台灣。

日台的民間交流看似非常頻繁熱絡,但其實雙方民眾還是有很多互相不了解、好奇,甚至於也有「誤解」的地方。我有幸從小熱愛閱讀文學、歷史,大學時代主修日本古典文學,後來又進修政治、外交哲學等,接著當了二十多年的記者,所以有很多話題可以跟大家分享。

有時候我在臉書上介紹一些日本的話題,尤其是政治、文化、民俗方面的內容,讀者朋友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而且,不論是如何小眾的話題,都有熱心的朋友留言給予正面回應,也經常出現專家做出一些非常有趣或深刻的評論,讓我感到很驚喜。我的臉書粉絲頁平台,似乎已經一點一點在起到推動日台文化交流的作用。

2022年發生了一件讓日台兩國無數民眾感到非常心痛的事情。那就是7月8日安倍晉三前首相遇刺身亡。在過去幾個月,我寫了很多介紹他生平事蹟的文章。每當回顧安倍前首相生前的言行、聽到大家對他懷念的話語,常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我為自己能和他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受惠於他的執政,感到幸運。

安倍前首相一生捍衛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所以一向不遺餘力地支持台灣。他常說:「不能讓台灣感到寂寞、感到孤單。」在他去世一個多月以後,由幾位台灣朋友和我共同發起的「安倍晉三慈善追思音樂會」,得到了很多台灣朋友和在台日本朋友的熱烈支持和響應,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8月20日順利地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包括從日本特地前來參加的盲人歌手大山桂司在內的數百名志願演出者,和現場數千名觀眾,一起用歌聲,懷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安倍家私交甚篤、還受邀前往東京參加告別式的賴清德副總統,致詞完以後也留下來全程參加。現場播放的安倍先生彈鋼琴的影像,以及岸信夫先生、高市早苗女士等人錄影傳來的感謝致意,都獲得了很多朋友的回響。

另外,在安倍前首相生前最後幾個月,由台灣朋友們發起的「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由我透過安倍先生信賴的友人,得到他本人的同意,本來都已經定好了要在8月份迎接安倍先生親自前來參加成立大會。令人悲痛的消息傳來後,台灣的朋友們為感念安倍前首相對台灣的深厚情誼,決定還是要把安倍之友會辦下去、繼承安倍晉三先生的遺志,為台日交流、友情的深化繼續努力。

10月11日,「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在台北圓山飯店正式成立,包括日本駐台的泉裕泰大使、台日關係協會蘇嘉全會長、中研院李遠哲前院長、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董事長等人都特地前來參加,和二百多位熱心參與的朋友共襄盛舉。

在陳唐山會長的支持和帶領下,安倍之友會把從台灣各界悼念安倍前首相、在日本《產經新聞》上刊登悼念廣告募集到的款項餘款,用於「安倍獎學金」,資助並鼓勵更多日本年輕人來台灣留學,希望培養出更多新一代日本的「知台派」,守護日本和台灣。目前已有二十多位第一屆今年度的獎學生,陸續來到台灣的大學學習。

去年年底,產經新聞社旗下的月刊《正論》在東京鐵塔舉辦了「不屈的政治家──安倍晉三寫真展」,展出了產經新聞歷代十九名攝影記者,在安倍前首相身邊,歷經前後將近三十年,拍下的安倍先生的身影。還有安倍昭惠夫人提供的珍貴生活照等,總計近二百張。包括岸田文雄首相、菅義偉前首相等人都前往參觀,寫真展獲得了社會巨大的迴響,很多人看了以後都說非常感動。於是,我向公司建議,把寫真展搬到台灣來。經過數月的奔走、找場地籌備,「安倍晉三紀念影像展」終於在很多朋友的協助之下,定於今年3月27日至4月10日,在台北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回顧過去三年,雖然在疫情之中,但工作和生活還是蠻充實的。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關照,非常感謝大家,也感謝上天給我機會在這個時候來到台灣。今後希望能盡己所能,做更多有利於日台關係的工作。

記得多年前曾到費城參觀賓州大學,該校的創建者、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雕像旁,寫著他的一句名言:「要嘛寫點值得讀的東西,要嘛做點值得寫的事情。」(Either write something worth reading or do something worth writing.)這是我個人努力的方向,記下來與大家共勉。

矢板明夫
二〇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台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