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稱在長期投資,但其實只是波段操作!彼得林區:散戶最好別投資超過5家公司

2023-08-28 10:40

? 人氣

彼得林區:散戶最好別投資超過5家公司(示意圖/取自pixabay)

彼得林區:散戶最好別投資超過5家公司(示意圖/取自pixabay)

投資哲學一:投資個人最了解的東西

林區可說是生活投資家,因為他總是在生活周遭發掘值得投資的明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7年剛接任麥哲倫基金不久,他發現妻子非常熱愛漢斯(Hanes)公司製造生產的蕾格絲(L'eggs)絲襪,過去絲襪多在百貨公司販售,而漢斯公司發現一般婦女平均六週才會上一次百貨公司,每週卻有兩次機會去逛超市或雜貨店,也就是說,把絲襪擺在超市、雜貨店結帳櫃檯旁的架上,購買的機率是百貨公司的12倍,蕾格絲也因而成為絲襪暢銷品牌。

這使得林區開始研究這家公司,但諷刺的是,林區在大四工讀時就開始研究紡織業,卻都沒發現這家公司的投資潛力。結果,拜太太之賜,林區投資的漢斯公司股票漲了6倍,算是他投資初期的成功之作。

其他從生活中得來的投資靈感,包括:出差時吃到好吃的墨西哥捲餅、朋友都到玩具反斗城(Toys"R"Us)買玩具、親戚朋友都開富豪(Volvo)汽車和喜歡吃的甜甜圈,或是你喜歡穿的衣服或鞋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有些你熟悉的、喜愛的、了解的東西或產業,都可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

例如,1992年耶誕節前夕,林區帶著女兒上購物中心,發現女兒們都很喜愛美體小鋪(Body Shop)、店內人潮洶湧。他研究後發現,此公司的美妝事業版圖廣布全球且成長快速,於是回頭追蹤歷史投資名單,才發現自己早在1989年就買過這支股票,此時「錢」景更加看好,又加碼投資。這些都是林區從生活中得到的投資機會,讓他更相信:逛街和吃東西也是一種基本分析的投資策略。「投資你個人最了解的東西吧!」他說。

投資哲學二:草根調查,實地拜訪企業

很多人都有購屋賺錢,做股票卻賠錢的經驗。因為買房子得花幾個月找房子,從選擇區域和地段、評估周遭環境,到檢查屋況、建材等,甚至連買一千元的烤麵包機都會貨比三家;但是挑選股票時,卻只花幾分鐘,或者只聽別人說起哪支股票明牌,就倉卒買進。

而林區即使是看或聽到某家公司或產品,也一定會先研究,親身體驗、實地調查。

如前所述,他發現太太上超市的購物袋裡有蕾格絲絲襪,所以實地上門到超市看絲襪擺放區域和客戶購買的情況,再研究生產的公司。此外,當朋友告訴他有家賣玩具的商店很受大人、小孩歡迎時,他也會實際去店裡觀察對方怎麼賣玩具,並詢問顧客的反應。在買進拉昆特汽車飯店(La Quinta Motor Inns)股票前,他還特地去住了三天。親自試駕克萊斯勒幾款新車,以確認它是否具有轉機潛力。以上種種描述就是他膾炙人口的「草根調查」選股方式。

林區在做研究分析或基金經理人時,一定會親自拜訪公司,尤其是總公司,特別去感受當地「氣氛」。林區認為,公司營運情況和財務數字可用電話問出,但親自到總部去才能體驗企業「文化」。

例如,當他去最喜歡吃的墨西哥餐廳塔可貝爾(Taco Bell)總部時,發現這家公司總部位在一條小巷子裡,而且公司高階主管都塞在狹小的辦公室裡,顯示此公司不會為了妝點門面而浪費金錢。

又像他投資的活力男孩連鎖修車廠(Pep Boys),總公司位在連計程車司機都不願去的偏僻地方。他只是去修車廠看看,就差一點帶著四個輪胎上飛機。這些也都是要眼見為憑、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企業的真實情況。

延伸閱讀:沒這檔基金,就沒有現在的0050!約翰伯格力推發行,績效打趴90%主動型基金

投資哲學三:不預測大盤,反市場操作

投資人總喜歡預測大盤動向,例如常會問林區:「現在是多頭,還是空頭?」林區則會調侃地回答,至今他仍不曾找到可靠的水晶球告訴自己股市會漲多少,或會不會漲。他曾好幾次在股市報價系統前、眼睜睜看著股市慘跌,如果真能料「空」機先,就能在1987年夏天預先提出股市即將下跌一千點的警告。當時,並沒有人打電話告訴他,十月時股市將會大崩盤。

如果連林區都無法預測經濟和股市走勢,散戶投資人會做得更好嗎?他說:「不必具備預測股價行情的能力,也能在股市中賺到錢。」否則他自己也不應該賺到錢。

翻開林區的投資紀錄,他也曾在市場很糟時照樣賺錢,卻在市場氣勢如虹時賠錢。有一些他最喜歡的「十壘安打」股票,就是在市場走勢很差時展現出最強勁的漲勢,例如在前兩次經濟衰退期間,塔可貝爾股票都曾大幅飆漲;又如1980年代的股市行情只有1981年下跌,但德萊弗斯(Dreyfus)當時卻從2美元漲到40美元,結果林區錯過了這支「二十壘安打」的股票。

林區當基金經理人時經常出席宴會,在參加雞尾酒會時,他常站在裝滿雞尾酒的大碗旁邊,聽著十幾位賓客的談話,幾年下來觀察出一套獨特的「雞尾酒會理論」。

但是,林區並非根據此理論投資,因為他從不預測大盤或市場走勢如何。林區說:「它(大盤)會自己照顧自己。」畢竟你要投資的是上市的股票,而非整個股票市場。如果壓對股市,看對大盤走勢,卻挑錯股票,結果還是會讓你虧掉身家財產。

這個「雞尾酒會理論」讓他領悟到:當市場失望時要保持樂觀,當市場激情時反而要維持理性,也就是要逆勢操作。但他所謂的逆勢操作是指,耐心等待行情冷靜下來,才進場買進價格被低估或還未反映真正價值的好股票,尤其是那些大家都不注意的股票。而且要避開熱門行業裡的熱門股票,最好是華爾街專家看了會打哈欠的冷門股,他發現被冷落、被認為成熟產業裡的好公司,總是最大贏家。

例如,殯儀連鎖公司國際服務(SCI)和有限服飾(The Limited)。國際服務和有限服飾早在1969年就上市了,不過國際服務上市十年都沒有分析師感興趣,而有限服飾則是在1975年已有一百家專賣店,當時只有一個專業機構投資它;等到1981年共有四百家專賣店,生意興隆,但也不過才吸引六位分析師關注。直到兩檔股票分別創下30和52美元天價,都被認為屬於數十倍漲幅的飆股後,投資人看到股價大漲後才跟進,此時股價均已偏離基本面。

林區的買進訊號只有一個,就是找到一家他喜歡的公司,只有出現這個情況,他認為買股票永遠不會嫌太早或太晚。

彼得.林區的「雞尾酒會理論」:行情冷清時,是撿好股最佳時機

林區從雞尾酒會賓客互動,對應到股市漲跌的市況,觀察出市場人氣和大盤的關係。他指出投資要避開熱門股票,被冷落、被認為成熟產業裡的好公司,總是最大贏家。

投資哲學四:長期持股,下跌就加碼

不要以為你買的所有股票都會賺錢,連林區投資的股票,都不保證支支穩賺。他說,如果投資十支股票,只要有六支賺錢,結果就夠令人滿意了。但是,長期投資是他奉行的投資方法,因為緊抱持股,獲利才能加倍。

林區在1982年,看上克萊斯勒的轉機潛力,因此以股價6美元時買進,兩年後它漲了5倍,五年後漲到15倍。其他林區投資的股票中,也有漲幅超過克萊斯勒,但由於該檔股票占麥哲倫基金的5%,對基金績效貢獻不少。林區雖然沒有買到克萊斯勒的最低價1.5美元,但因為長期持有、抱得夠緊,才能得到豐碩的成果。

林區主張買進有盈餘成長潛力的股票長抱,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不要輕易換股操作。而很多人都自稱是「長期投資」,但依照林區的看法,其實都只算「波段操作」;因為波段操作者往往受市場走勢漲跌影響,而不是依據企業基本面變化去判斷。這些人喜歡預測市場,希望在短期間內賺到最大報酬。但喜歡波段操作的人會發現,自己總是把股票賣在最低點,買在最高點。

「股價下挫,永遠都不是賣出股票的好理由。」林區反而認為,當公司基本面還是很好,但股價卻下跌時,不但要抱緊持股,而且最好逢低加碼,因為股價下跌正是逢低承接體質強健,但尚未發揮潛力、或股價表現落後股票的大好機會。所以,投入股市需要堅定的意志,因為「股市總是把意志不堅定的人拿來當墊背。」林區說。

掌管麥哲倫基金時,林區持有股票超過1400檔,被許多同業笑稱「什麼都買、什麼都愛」。事實上,相對於自己做為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角色,他建議業餘投資者,一般人時間大概只能追蹤8至12家公司,「持有股票和養小孩一樣,絕對不要因為養了太多而管教不過來」,他建議,散戶同一時間投資組合最好不要超過5家公司,才能專注了解公司,贏得勝算。

2007年,年過六旬的林區重回富達投資顧問擔任副董事長,過去已打過美好的仗,復出職場的他堅持低調的工作與生活原則,然而他睿智的投資理念,輝煌的操盤紀錄,仍為投資界流傳久遠的典範。

作者介紹: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以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事蹟與全球產業趨勢,傳遞給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向12位大師學投資:他們跨世紀的投資修煉,領你走上財富之路》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