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族群不擅長社交?醫師打破迷思,曝高敏人1特質「更容易交到朋友」

2023-08-13 11:00

? 人氣

高敏感人不擅長社交嗎?醫師指出,高敏感人的高度共感能力,其實是良好社交能力的基石。(示意圖/取自pakutaso)

高敏感人不擅長社交嗎?醫師指出,高敏感人的高度共感能力,其實是良好社交能力的基石。(示意圖/取自pakutaso)

高敏感兒經常被誤認為缺乏社交能力,與人相處時會感到不自在或想要迴避。對於別人的表情、言語、感受、想法等特別敏感的孩子,在人多的地方容易感到疲倦,比較偏好小型聚會,也不會主動參與各種聚會、積極結交朋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高敏感人擁有良好社交能力

然而,高敏感兒的社交能力並不亞於任何人,他們可以和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善於觀察的他們,對朋友體貼入微。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後,慢慢地也會了解到他們溫暖的心意。他們總是以誠懇的態度對待朋友,也因此獲得朋友的信任。

高敏感兒與生俱來的共感能力,讓他們懂得在朋友開心時,為朋友感到開心;當朋友傷心難過時,予以真誠的安慰。

具有高度共感能力的孩子,在採取行動前,會先觀察別人。根據過程中獲得的訊息,進一步理解對方,並同理他人的感受。事實上,高敏感兒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也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建立友誼。

焦慮是求生本能

如同前面提到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針對特定對象或狀況會感到恐懼和焦慮是很正常的。但父母可能還是會抱著「孩子要是可以不要那麼焦慮,那該有多好」的想法,因為看到孩子陷入焦慮,父母內心也會跟著不安。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看似不必要的「焦慮」情緒呢?雖然是情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呢?

試想,假設現在有一隻老虎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會有什麼反應?想必會覺得害怕和緊張。就身體反應而言,可能會出現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現象,血液會流向肌肉,肌肉開始變得緊繃。為了對抗老虎,你的手裡可能拿著石頭或棍棒留意四周,要不然就是趕緊逃跑,找到安全的藏身之處。

當人類遭受生存威脅時,出於本能地會為戰鬥或逃跑做好準備。此時,會出現瞳孔放大、心跳和呼吸急促、流向大腦和肌肉的血液量增加等身體變化。這種現象稱之為「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也往往伴隨著焦慮的情緒。

假如猛獸出現在面前,卻絲毫不會感到焦慮,那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們完全不緊張,甚至還想睡覺、軟弱無力呢?

我想,那樣的人大概很難存活下來。焦慮是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所出現的情緒,幫助你啟動身體和心理防禦機制,發出警訊藉此增加生存機率。

事實上,以人類演化史而言,容易焦慮的敏感特質是有利於生存的。敏感的人才能憑直覺判斷周圍的野獸是否會造成安全威脅、待在什麼樣的地方比較安全、哪裡才能找到水和食物。

因此,敏感的人通常也擅長擔任領袖或預言家。在過去,對猛獸的威脅、異常自然現象等毫無防備的狀況下,擁有敏感特質反而是令人羨慕的。

自人類出現以來,已歷經數百年的時間,但容易焦慮的敏感特質並未消失。正是因為有這些擁有敏感特質的人,人類才得以保有多樣性,並提高生存機率。從進化學角度來看,敏感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要。

如果孩子對周遭環境敏感,容易受到驚嚇,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生存能力特別出眾。換作是在上古時代,這類型的孩子可能會為了因應未知的風險,開始試圖蓋房子、搭建圍籬和儲備糧食。

當我們清楚知道「高敏感兒是努力型的孩子」,某種程度上也就能理解高敏感兒內心的焦慮。

作者介紹|崔治鉉

現任首爾波拉美醫院身心醫學科暨兒童心智科主任醫師。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系,曾在首爾大學醫院身心醫學科擔任專科醫師和主治醫師,目前於首爾波拉美醫院身心醫學科服務,專門協助治療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行為及情緒問題。

自2018年起,擔任首爾消防員心理諮商志工團副團長,協助消防員進行心理治療,並至精神健康中心、教育局等公家機關舉辦各種親職教育講座。本書旨在幫助育有高敏感兒的父母,提供父母一套育兒心法,告訴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調適敏感,將孩子的敏感特質化為天賦。當父母能以正面心態看待孩子的敏感,就能減輕內心的擔憂,邁向幸福的育兒之路。比起站在醫師的角度給予專業建議,更希望從朋友的角度,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說明,幫助父母解決育兒煩惱。

著有《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大好書屋),合著有《以實證剖析兒童的精神健康》(暫譯)、《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與憤怒調適方法》(暫譯);共同譯作《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Anxiety Relief for Kids,暫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看見孩子的高敏感天賦:首爾大學兒童精神醫師的高敏感兒教養法,讓怕生、愛哭鬧的孩子發揮優勢的13則安心處方箋》。(原標題:高敏感族群有哪些共同特徵?)

責任編輯/邱苡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