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解決困擾前,先核對自己的期待——心理師蔡百祥給家長的心裡話

2023-08-05 12:10

? 人氣

中性觀察孩子的秘訣

  • 提供良好的安全感:常表達對孩子的愛,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真誠地傾聽他們的觀點,不給予評價是最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保持開放對話。
  • 定期的觀察與紀錄:留意孩子的飲食、睡眠、喜好、行為、情緒、人際互動是否有巨大的變化,都是判斷孩子是否有狀況的指標,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沒這麼好,記錄這些觀察非常重要,有助於找出潛在問題。
  • 練習情緒識別與表達能力:教導孩子識別與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透過情緒圖卡的操作,也讓孩子感受到,表達負向的感覺很有意義的。市面上有很多情感表達教具,推薦使用。
  • 提供一致且合理的界限:界限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也讓孩子感覺家長是靠山,並且讓他們知道什麼行為是被接受的,什麼行為不被接受,而孩子很需要知道「接不接受某個行為,與愛不愛你無關」。

總的來說,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是釋放孩子壓力的關鍵,當中很仰賴父母的自我檢視與調整,透過共同努力,父母與孩子之間也能更具安全感地理解對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情緒同伴圓。(童伴心理治療所)
家長可以使用情緒引導工具,陪伴孩子練習表達(童伴心理治療所)

雙親共同參與、穩定「三角關係」

蔡百祥最後也分享,父母或家長各方都需要積極加入這場「觀察-調整-溝通」的親子共舞,家長感情愈好、愈能敞開溝通各種問題,觀察到孩子不同面向時,也能彼此交換意見。

不同性別的家長,對孩子形成的壓力可能也不同。蔡百祥觀察,爸爸與媽媽對孩子造成壓力的方式不太一樣,爸爸和孩子的距離通常比較遠,他的期待因此更難撼動。媽媽作為主要照顧者,給予的壓力是顯性的碎碎念。

他也認為,媽媽本身的壓力普遍比較大,或許是因為社會期待媽媽花更多時間照顧孩子,不得不承接壓力,但近年來性平觀念提升,情況也有了轉變。

「以往絕大部分都是媽媽陪小孩來諮商,爸爸很少出現。最近幾年爸媽一起來的比例變高了,父親的活躍度變高。這對諮商當然會比較容易。」

對孩子的陪伴與觀察,少不了雙方家長共同參與。(Unsplash)
對孩子的陪伴與觀察,少不了雙方家長共同參與。(Unsplash)

蔡百祥也引用家庭系統理論先驅鮑文(Murray Bowen)的著名理論「三角關係」解釋父母與孩子的情緒連動。該理論認為無論是在家庭或其他團體中,三角關係是最小的情緒穩定單位,爸、媽、孩子的情感連結也會「此消彼長」,容易形成二人對付一人。

換句話說,心理師並不樂見父母只有一方帶孩子來諮商,如果其中一方長期被孩子拉攏,家庭位階就會改變,另外一人被排擠落單,穩定的系統也不免失衡。

蔡百祥因此呼籲,家長雙方都需要參與諮商或陪伴,別再將責任交付給單一性別。

「否則,爸爸自己一個人努力賺錢又逐漸被疏遠,也很可憐呀。」他給出溫柔結語。


和我們一起走走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