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往績效挑選投資標的,你會被誤導!股票、基金大漲,可能是利空的暗示

2023-06-05 12:40

? 人氣

用過往績效挑選投資標的,你會被誤導(圖/郭家宏)

用過往績效挑選投資標的,你會被誤導(圖/郭家宏)

過往績效的紀錄可能會誤導我們,也可能提供我們資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往績效的陷阱

參考過往績效的陷阱包括:

1. 忽視隱藏的風險。

2. 不相關的資料。

3. 績效良好是因為高風險而非管理能力佳。

4. 把蘋果錯比為橘子。

5. 使用意義不大的長期紀錄。

過往的紀錄會誤導我們,主要是因為紀錄裡沒有的東西。如果基金採用的策略有偶發性風險事件,但是過往績效期間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件,過往績效可能無法反映基金本身的風險類型。在這種情況下,過往績效可能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可能高度誤導。這個概念已經在第4章中詳細說明過。

資料相關性的陷阱

圖6.1顯示過去三十年來,債券市場一致處於上升趨勢。我們來看看,許多基金使用的投資組合最佳化方法中,過往績效對其債券配置所隱含的意義。投資組合最佳化可以提供最佳的資產組合,不論是任何目標波動性(做為風險的替代性指標)都能獲得最高的報酬。投資組合最佳化的結果是根據個別資產過去的報酬率與波動性,以及這些資產間的相關性所產生的。一般而言,債券的上升趨勢愈大而且愈持續,最佳化投資組合的配置就愈大。

圖6.1:美國公債連續期貨合約(連續期貨合約圖顯示連續持續公債的淨值波動,並按轉倉的價格差距調整。資料來源:Thinkorswim for TD Ameritrade)
圖6.1:美國公債連續期貨合約(連續期貨合約圖顯示連續持續公債的淨值波動,並按轉倉的價格差距調整。資料來源:Thinkorswim for TD Ameritrade)

投資組合最佳化隱含的假設是,過往績效能為未來配置決策提供一個合理的指標。這個假設有多合理?尤其就債券來說,過去三十年的績效對未來有什麼關係?帶動債券長期多頭最主要的原因,是自1980年開始,長達二十二年的大宗商品價格跌勢,以及同時間的通膨趨緩。雖然大宗商品價格於2002年觸底,但是當時通膨仍不高,而且2008年的經濟崩盤和後續效應使得通膨維持偏低。債市多頭(也就是利率長期走跌)期間,正好通膨也從1979和1980年的兩位數開始下滑,一直到2008年通膨率都不到2%。

但是債券未來的展望和過去的歷史非常不同。三十年期債券殖利率從1981年的15%下滑至3%,不論假設是什麼,未來利率下滑的空間非常有限。過去的利率下跌(也就是債券價格上漲)對未來不只不具有代表性,甚至是根本不會發生。未來三十年都不可能發生利率從3%跌到–12%的情況。但是我們卻有理由預期,利率在長期走跌後會開始反轉。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反轉至新的長期上升趨勢,以回應迅速成長的開發中經濟體的激增需求。到目前為止,雖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因為失業率偏高,所以通膨仍偏低,但隨著就業復甦,通膨也可能會開始上升。此外,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的影響延後,再加上憂心過高的債務水準,可能導致通膨與利率水準長期下來會更高(債券價格就會下跌)。

諷刺的是,造成過去債券市場多頭的原因,代表著未來是空頭市場。債券市場的多頭走了很久,長期利率從非常高,跌到非常低的水準,因此利率下跌能帶來進一步的資本利得空間有限,並且還隱含著,現在利率比較可能是向上趨勢,資本虧損的機會就會增加。此外,利率長期下跌代表利息收入大幅減少。在這個背景下,債券價格過去三十年來不斷上漲,這種情況應該是未來債券價格會下跌的理由,而不是投資組合該加碼配置債券的理由。

唯有當過往的績效與未來展望有關聯時,才有參考的價值。然而,通常我們沒有理由做這樣的假設,而且有時候過往績效反而是反指標,特別是債券的長期價格波動。在根據過往績效決定投資前,一定要先問,是否有理由假設過去表現能指引未來的績效。

延伸閱讀:跟著巴菲特買股票,小心錯過優質股!專家用5大熱門股舉例,提早看清少走投資冤枉路

當過往的良好績效是壞事時

良好的績效未必是好事。有時候過往績效良好,可能反映的是基金經理人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而不是管理能力良好。我們來參考1998和1999年股票多/空經理人的絕佳績效。重壓買進科技股並以網路股為主的基金經理人,會有非常亮眼的績效。這段期間,投資組合的風險愈高—淨多頭部位愈大,而且更集中於網路股—績效就會愈好。基金經理人買進股價評價高得離譜,但本質上根本一文不值的股票,市場卻給予很高的報酬,導致這些個股的價格又被推得更高。採取謹慎投資策略,不參與投機狂潮的基金經理人績效則很不好。2000 年初時,投資人若是根據最近績效最佳為條件選擇股票避險基金經理人,很可能會選中投資組合風險最高的基金經理人,而不是選股能力最佳的經理人。1998和1999年績效最佳的許多經理人,在2000年3月網路泡沫破滅後,都成了績效最差的基金經理人,而且整個科技類股直到2002年前都呈現下跌走勢。

一些信貸策略避險基金在2003∼2007年的績效,是另一個卓越績效反映風險而非選股能力的例子。因為擅長高收益債券的偏多頭避險基金,買進的債券收益和資金借貸成本的價格可創造出色的績效。藉由槓桿,兩者的價差使基金賺取好幾倍的利潤。槓桿一定能提高淨利息收入報酬率,但是視信貸利差縮小或是擴大而定,槓桿也可能造成更多的資本利得或更多的虧損。2003∼2007年中這段期間,高收益債券的信用利差逐漸縮小,表示資本利得提高了淨利息收入。那些使用最高槓桿和承擔最高信用風險的基金經理人,同時受惠於利息收入和資本收入(因為利差)。由於信貸利差並未急遽擴大以反映長期曝險,所以因為提高槓桿而承擔的額外風險並不明顯。根據過去三到五年的績效,而在2007年中選擇信貸利差避險基金的投資人,很有可能選擇的是承擔最大信用風險,而不是選股能力好的經理人。信貸利差後來急遽擴大,導致使用槓桿的人虧損加倍,所以承擔最大信用風險的避險基金在後來兩年的績效變得非常差。

投資的陷阱在於,有時過往卓越的績效,其實反映的是較高風險這樣的負面特質,而不是經理人選股能力的正面特質。如果市場條件非常有利,過高的風險就不會被察覺—和一開始造成卓越績效的是一樣的條件。而且某些極端的行情鼓勵投機行為(例如:網路泡沫、信貸市場泡沫),也大幅提供市場出現重大轉折的機會。這種情況下,過去不只不具有代表性,還會產生嚴重的誤導。投資人必須了解過往績效卓越真正的原因,並且合理判斷未來是否能繼續有極佳的表現。2000年初,重押網路股的基金經理人可能創造很好的績效紀錄,但是了解績效真正的原因才能對這樣的風險保持警惕。正如保羅.魯賓(Paul Rubin)所說:「因為多頭市場而賺錢,和因為基金經理人的選股能力很好而賺錢,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搞混了。

作者介紹:傑克.史瓦格(Jack D. Schwager)

期貨與避險基金領域公認的專家,也是廣受歡迎的《金融怪傑》與《史瓦格談期貨》系列叢書作者。他目前是ADM投資人服務多樣化策略基金(ADM Investor Services Diversified Strategies Fund)的共同經理人,同時還是一家知名量化交易公司Marketopper的顧問,主要負責指導大型系統交易項目,運用自身的技術來開拓全球期貨投資組合。此前,史瓦格曾任財富集團合夥人,這個集團是倫敦的一間避險基金諮詢公司,後來被Close Brothers集團收購。他曾於華爾街擔任研究主管長達二十二年,以及十年的商品交易顧問基金的主要負責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我眼中的市場真相:《金融怪傑》系列作者大膽戳破55個投資謊言,赤裸剖析市場本質與獲利門道》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