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造浪者》:這才是我想看的「台灣選舉女子圖鑑」

2023-05-24 12:40

? 人氣

#MeToo運動迄今為止對性別觀念的變革,仍然不足以讓人們形成這樣的共識:很多女性受害者身上發生的事,不是她們「自己的問題」,也不能用「你情我願」去簡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在《人選》的編劇對這種狀況提出了明確的反省:與性有關的醜聞曝出後,永遠是女生被罵得更慘──哪怕女生並不想被拍裸照,哪怕女生一直在被威脅。這樣的局面,顯然需要「改變」。

整部劇的核心主題是,忘記到底要為什麼而努力。(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整部劇的核心主題是,忘記到底要為什麼而努力。(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不過,還是要說一個在編劇技巧層面值得推敲之處,就是亞靜接近趙昌澤女兒蓉之這條線索。

罪不及家人是應有的道義。雖然亞靜並不算是在「復仇」,她是在自保或說是在反抗渣男的操控,但傷及無辜尤其是對方的孩子,還是會削弱觀眾對這個角色的認同(可以對比一下《黑暗榮耀》裏女主角復仇的全過程都刻意避開利用對方的小孩)。

即使亞靜接近蓉之可以被諒解(因為希望找到方法刪除照片),但把和蓉之的私聊截圖曝光給媒體,就很明確是在傷及無辜了。在這個意義上,亞靜的確如她在電視道歉中所說「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當然,我們可以說現實裏,政治人物的醜聞也難免波及家人。但利用對方的子女,不管怎麼說都還是超越了底線。尤其在一部基調理想化、給人正向希望的作品裏,這個細節就讓人略感違和。

什麼是台灣特色?選舉也講究日常與「人情」

選戰怎麼鋪排、議題怎麼設計,我看新聞就好了,現實肯定比虛構更精彩。但我們在現實裏卻看不到基層黨工要面對的各種日常拉扯。

而選舉激戰的部分,相比性別議題的縱深,就顯得更像「背景」。不乏評論指出,《人選》不怎麼像政治劇,也沒有什麼扣人心弦的政黨攻防,狗狗危機也好、貪腐弊案也好,整條政治線的描繪都相對薄弱淺嘗輒止。

不過,如果按照導演林君陽在《天下雜誌》的訪問中所說,拍《人選》「並非想要傳達民主政治」而是希望去理解「人」,那該劇的呈現完全符合其創作初衷。

我個人的觀感是,《人選》的主角們雖然是政治幕僚,但它的劇作重心是幕僚們的生活,所以它並不是側重政治戲碼的「行業劇」,而是以選舉工作為背景的職人劇,它的落點是「人」,困境也都是個人的,而不是政黨的。

政治是關於人的工作,選舉更是關於如何贏得人心的工作。尤其在台灣的職場環境裏,怎麼解決和「人」有關的問題,是工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恐怕要比怎麼回應大的議題、怎麼處理公關危機更耗心力。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圖/Netflix提供)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圖/Netflix提供)

《人選》很多劇作衝突都是圍繞這方面展開:大到黨內出了性騷擾事件,怎麼處理才是最優解;小到主管對你不滿開始針對你,你怎麼展現實力扳回一城。這些都是造浪者的日常,和理想信念、和做圖卡賣周邊一樣,組成了他們的日常工作。

劇中對幕僚們生活的描繪,其實非常細緻真確,明顯經過了紮實田調。而且從我作為觀眾的角度,反而覺得這些部分,要比選戰怎麼鋪排、議題怎麼設計更「好看」──畢竟如果要看那些,看新聞就好了,現實肯定比虛構更精彩。但我們在現實裏卻看不到基層黨工要面對的各種日常拉扯。

「人情」也是劇中的一大重點。包括女性之間、父女之間、夫妻之間、團隊之間。有論者認為職業變成「配菜」是《人選》的缺陷,但換個角度看,「情」本來就是最能體現「台灣特色」的部分,選舉更是一種情感政治。所以能成功輸出台灣選舉文化的作品,一定會在這方面細膩著墨。

如果沒有文方和亞靜之間女性互助的情誼,如果沒有翁家父女在「帶同性伴侶回家吃飯」問題上含蓄的情感互動,只有針對廢死、環保等議題的冰冷辯論,我們恐怕也不會被這部劇打動。

該劇的靈巧,恰恰在於它避開了很多無解的爭拗,用最能凝聚共識、喚起共情的方式,去講一個關於台灣總統選舉的故事。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圖/Netflix提供)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圖/Netflix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