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可以娶好幾個老婆?婚姻才不是因為愛,是規避風險的手段

2023-04-06 09:40

? 人氣

婚姻才不是因為愛,是規避風險的手段。(圖/取自photo-ac)

婚姻才不是因為愛,是規避風險的手段。(圖/取自photo-ac)

為什麼農耕社會轉變為父系傳承後,普遍採用「一夫多妻」呢?文獻中給出的解讀很多,我們在後文會給出一些。在中國,一個原因是「養兒防老」與孝道。《孟子.離婁》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對此的解釋為,「三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因此,妻不育,就可納妾,以免絕後;「一妻多妾」也是為多生子女,降低生存風險。「多子多福」不是因為子孫多了家裡熱鬧,而是在「養兒防老」之下,如果只有獨子,那等於「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風險太集中。特別是即使妻能生子,但過去兒童生命風險太高,近三分之一無法活到二十歲,所以多子才能多生活安全。於是,各朝為納妾留下空間,比如:宋律為普通人規定,「若年四十無子者,許置一人」;《明律.各例附例》界定,「除親王得一次置妾十人外,世子郡王額妾四人,二十五歲嫡無出,始許選二人,三十歲,嫡妾皆無出,方許娶足四妾;長子和各將軍額妾三人,各中尉額妾二人,三十歲嫡無出,始選一人,三十五歲,嫡妾皆無出,方許各足其數;故嫡室於年限內有子,則不得置妾也。庶人於年四十以上無子者,許選娶一妾,違而娶者笞四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些足以表明多妻制背後的邏輯,在缺乏金融市場等其他風險保障工具的背景下,一妻制自然與「養兒防老」體系相衝突。另一方面,多妻(或說多妾)也與權力地位掛鉤,官位愈大,允許的妾數愈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書.臨淮王傳》說到西晉的規定:「諸王置妾八人,郡公侯妾六人,官品令第一、第二品有四妾,第三、第四有三妾,第五、第六有二妾,第七、第八有一妾。」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什麼從母系轉為父系社會結構後,婚姻從「一妻多夫」改為「一夫多妻」,相對權力排序決定男女關係中的數量排序。在「養兒防老」體系下,一夫多妻是規避生老病死風險的需要。

延伸閱讀:同樣都信上帝,為何基督教國家比天主教有錢?金融制度的差異,竟讓經濟領先300年

婚姻制度創新是對風險和權力的反應。在世界範圍內,地理環境風險也決定了一個社會所採納的婚姻制度。人類學者博比.洛(Bobbi Low)以「病原體壓力」解釋了為什麼一些社會採納「一夫多妻」。她認為,生態環境中的極端風險對人類演化有重大影響。「病原體壓力」指的是一地區環境中有多少種病原體,包括利什曼病、錐蟲病、瘧疾、血吸蟲病、淋巴絲蟲病、痲瘋病等病原。她的研究假說包括兩方面。第一,病原體壓力愈高的社會,愈會採用「一夫多妻」制婚姻。對病原體的抵抗力與遺傳因素相關,因此病原體愈多的地方,選擇男性伴侶時必然更苛刻,對身體強壯和體力能力更看重,強壯男人更會配置多位女性,這有利於降低整體社會的生存風險。同時,由於病情肆虐,健康的、適合配偶的男性數量減少,從而「一夫多妻」的男性比例上升。「一夫多妻」之下,強壯男人的後代數量多於在「一夫一妻」下的後代數量,因而多妻制有利於強壯基因的發揚光大,促進適者生存的生物演擇規律。再者,在病原體壓力高的地方,家庭成員死亡機率高,多妻比單妻更能帶來多子,益於分散風險。第二,在病原體壓力高的社會裡,非姐妹共夫的「一夫多妻」制更為普遍,同時男性從外界社會尋找妻子的行為更為頻繁,內婚和姐妹共夫的行為相應減少。原因在於,病原體壓力愈高,生物多樣性強的後代就愈有生存優勢,存活機率愈高。而欲使後代生物多樣性強,「一夫多妻」制中男方所娶的應是與自己無親緣關係的女子,妻姐妹婚不是理想的結合形式。人類所採用的婚姻形式並非偶然,而是一種應對風險的內生選擇,以實現生存和福利的最大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