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年紀大了失智、兒女把錢都騙走了怎麼辦?「安養信託 」預防長壽風險,讓你安心養老

2023-02-27 11:30

? 人氣

關於這一點,個人過去已經多次撰文指出:如果退休後,才發現退休金不夠,那問題是出在「沒存夠」。所以,理財大眾該做的先是「節流」,也就是儘量降低退休後的生活開銷。萬一省無可省,民眾接著該做的是「老老實實穩穩當當」地去找份「薪資收入」,而不是把已經不足的退休金,再丟入一個「未知風險」的標的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理由很簡單,薪資收入是「只要你肯工作、有勞動付出,就一定會有的收入」,除非當事人每月工時不一,否則,會拿到的薪水,絕對是固定不變的。再說了,薪資是可以「保本、保息」的,但是,任何投資(包括時下非常流行的「被動式收入」)卻是有風險,且完完全全「不」保本、保息的。所以,退休族必須考慮的是:「退休金損失」與「退休金不足或不夠多」,雖然同是「風險」,但,自己最不能承擔哪一個風險?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當兩樣風險都是自己最擔心的,就只能選擇那個「對自己傷害比較不大」的一項。

事實上,正是信託這道「繞了一個彎存定存或投資」的手續,才能起到一個「資產保全」的重要功能。因為,當一般大眾與銀行簽定信託契約,並且將資產移轉給銀行之後,所有權人雖然不再是「個人」的,卻能產生「任何外界的詐騙集團,想要打這筆錢主意的解約行為,都會先由銀行信託部門,負起基本把關動作」的優點。

我想在此再三強調:信託也許不是這世界上,現階段能解決理財大眾所有問題的唯一金融商品。但是,假設想要安穩退休的大眾,想要好好保護住自己的退休老本,並且讓所有的錢,分毫都用在自己身上。那麼,自己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並且在自己頭腦還清楚時,把問題先行處理好。而不是事到臨頭之後,再想辦法善後。因為到那個時候,一切恐怕都已經是「木已成舟」,什麼結果都改變不了了。

所以,就算是自覺頭腦仍然非常清楚的高齡者,覺得退休後還想「享受自行投資」的樂趣,並且累積一些「額外的零用錢」。但個人認為最安全的做法,仍是計算出此生所需要的總生活費用(=餘命×每月生活費×12個月),再加上可能需要的安養及醫療費用的總合,先成立一個安養信託。

只有那些剩下來多餘的錢,才可以繼續進行投資以生利。個人認為,如此做法的優點及好處在於:就算投資資金全部虧損,或是遭到有心的詐騙,至少,不會影響到正常的退休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期間萬一發生財務損失,恐怕是很難避免及獲得補償的。所以,預先提早採取一些可行的步驟及做法(表1-3-1),也許真能幫民眾將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

正式退休前,如果民眾擔心財務風險,可預先採取這些動作。(圖/時報出版提供)
正式退休前,如果民眾擔心財務風險,可預先採取這些動作。(圖/時報出版提供)

最後總的來說,高齡金融剝削問題,不但是已經退休,或是即將退休的高齡者必須注意,連這群高齡者的子女,恐怕都得要關切及重視。理由很簡單:除了高齡者本人,會面臨辛苦一輩子的生活費無著落外,一旦高齡者生活費「完全歸零」,其子女的財務擔子,可能就更為沉重。特別是台灣已經邁入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且獨居者越來越普遍的景況,這個問題不但是老年人本身就該重視,連他們的子女們,也得要及早了解、預防以及因應才是!

作者介紹| 李雪雯

現職《聯合新聞網》專欄作家,專職財經與醫療保健相關寫作。曾任《錢雜誌》、《商業周刊》主編、聯合理財網eMoney製作人、《Smart智富月刊》特約資深撰述、《iThome》電腦週報「CIO觀點」專欄特約撰述、《康健雜誌》、《商周財富網》、《Yahoo奇摩》專欄作家。主跑個人投資理財新聞20年,路線包括:銀行往來、股票、外匯、期貨、保險、基金、房地產、節稅、個人綜合理財規劃,以及醫療保健等議題。

擁有壽險、信託業務、理財規劃人員、投資型保單、產險、證券高級業務員、期貨業務員、外幣保單等相關證照,目前擔任多家財經雜誌的特約撰述,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並獨立經營「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臉書粉絲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安養信託:放大你的退休金,打造晚美人生》(原標題:「信託」是長壽風險的最佳解藥)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