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債占GDP超過260%,為何沒引發經濟危機?真相:日本人民有很多資產

2023-01-16 12:40

? 人氣

日本國債占GDP超過260%,為何沒引發經濟危機?(美聯社)

日本國債占GDP超過260%,為何沒引發經濟危機?(美聯社)

跟貨幣一樣,舉債的問世遠早於資本主義,至少可遠溯至美索不達米亞時代,但是,在資本主義體制中,舉債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因為不論是公司或個人的投資,主要靠舉債來取得融資。事實上,在現代金融體系中,舉債取得的融資比重高於股市提供的融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任何時候,我們當中有些人想要或需要的支出大於所得,又有些人則是所得大於支出,我們的儲蓄大都存在銀行及退休基金帳戶裡,這些錢被借給公司用於投資,借給個人用於購屋,借給政府用於融資他們的支出中無法靠稅收支應的部分。

人類債務史(圖/商業周刊)
人類債務史(圖/商業周刊)

負債太多?

但我們會不會舉債舉得太過頭了呢?投資銀行高盛集團指出,世界現在被負債淹沒。這滿諷刺的:2000年代,就是高盛集團幫助希臘隱瞞該國究竟負債多少,導致最終的危機更加嚴重,但該集團在這過程中賺進了數億美元的服務費。但很顯然,許多國家被過多的負債拖累,不只是希臘,像日本之類經濟更堅實的國家也在內。舉例而言,國際貨幣基金在2015年提出警告,若不採取行動,節制支出,到了2030年,日本的負債將三倍於其經濟規模。

這類說詞很常見,但在談及債務時,它們通常犯了兩個常見的錯誤。第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錯誤,那就是忽略了一個事實:根據定義,債務也是資產。債務是某人或某個機構對他人的欠債,以日本而言(不只日本,還有許多其他的負債政府,例如義大利),政府的負債對象大都是自己國家的人民與公司,因此,日本其實根本沒負債,日本人民擁有很多資產,其中許多資產的形式是他們自己的政府發行的公債。(延伸閱讀:高速成長終結,經濟發展進入停滯期?)

第二個錯誤是把「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給混淆了。日本政府的債務價值等於日本年經濟產出的兩倍有餘,這聽起來好像很多,那又怎樣?一年只是一個任意期間,你也可以說這相當於日本一週的經濟產出的百倍有餘,這聽起來更糟,或者,你也可以說這相當於日本一世紀產出的不到3%,這聽起來就沒那麼令人憂心了。這些比較本身並不是很有用,因為把一個時點的總量拿來和一年的數字相較,沒有意義。

「年收入20英鎊,年支出19英鎊19先令6便士,結果是幸福。年收入20英鎊,年支出20英鎊6便士,結果是窮困。」——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誰欠了什麼,這才重要

所以,債務額不是那麼重要,要緊的是債務的分布——誰欠誰什麼。2008至09年全球金融危機其實是一場債務危機,不是股市危機。在全球層級,中國及一些其他國家(例如德國)的高儲蓄壓低了利率,這意味的是,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家計單位舉債超出它們實際能應付的水準。觸發危機的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市場崩盤——過去多年,低所得家計單位受到鼓勵,舉債超出了他們的實際償還能力。但崩潰並未止於次貸市場,危機蔓延至歐洲,尤其受到影響的國家是那些政府舉債過多者(例如希臘),或是私部門舉債過多者(例如愛爾蘭、西班牙),這更為普遍。

這只是個差錯嗎?抑或這反映了有關於負債導致動盪所影響的更根本性質問題?這是否與所得不均問題的加劇(尤其是在美國)有關?資本主義需要消費者生成需求,以帶動經濟成長,但是,在富人占所得大餅的份額增加之下,再加上富人往往儲蓄更多,消費能夠繼續成長的唯一途徑是不那麼富有的人借錢——借他們還未賺到的錢,以及他們永遠無力償還的錢。除非我們解決所得不均這個根本問題,否則,我們將再度陷入相同處境:為了創造成長,需要舉債,負債不斷增加,最終將撐不下去。

「若你欠你的銀行100英鎊,你有麻煩。但若你欠你的銀行100萬英鎊,你的銀行有麻煩。」——凱因斯

政府債務

那麼,政府的負債呢?相對於某些看法,其實並無證據顯示是政府的高負債導致或惡化了金融危機,希臘是例外。不過,金融危機倒是導致政府的負債及赤字比之前更高了,這些債務將花上多年、甚至數十年才得以降低。但是,這在短期未必是個問題:在利率處於有記載的經濟史(遠溯至美索不達米亞時代)中的最低水準之下,對美國或英國之類國家的政府借貸提供融資,再容易不過了。

5,000年的利率水準(圖/商業周刊)
5,000年的利率水準(圖/商業周刊)

但或許正是這低利率水準,使人特別擔心舉債型資本主義模式的前景。低利率是公司與家計單位不想再舉債更多的一個訊號,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已經欠債太多,想要減債,而非增債,這是所謂的「債務積壓假說」(debt overhang hypothesis)。若然,那麼,在減輕或解決債務積壓問題之前,投資可能持續低迷,也就缺乏經濟成長力道。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值得舉債的大好投資機會——這是一種版本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假說(參見第45章)。或者是結合了以上兩者。不論何者,未來成長前景堪虞,這是個壞消息,在金融危機後續的經濟衰退之後,全球經濟應該要強勁復甦,但若投資低迷,經濟復甦力道將不足夠。

政府及中央銀行能怎麼做呢?它們仍保持很低的官方利率水準,並推出量化寬鬆(中央銀行直接從私部門購買政府公債)之類的措施,以鼓勵更多的借貸和更多的舉債,但截至目前為止,這些措施並未奏效,甚至可能只會積累未來的不穩定性,引發不良後果。政府本身仍然可以舉更多債,利用低利率來增加非常需要的公共投資,以及刺激需求。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但矛盾的是,大眾及政治人物害怕繼續增加公共負債,截至目前為止,這害怕心態大大地封阻了這條路。也有人建議更激進的方法,例如大赦減債(jubilee,有系統的債務減免),以降低債務積壓。不過,截至目前,世界似乎仍然卡住了,往回看,太多的負債,往前看,舉債意願低落。

一句話說債務:負債太多,活不了;不舉債,也活不了。

作者介紹:喬納森.波特斯(Jonathan Portes)

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前總監,曾任英國高登.布朗(Gordon Brown)內閣首席經濟學家,就經濟大政方針向政府提供建議。他為《金融時報》、《衛報》、《電訊報》、《泰晤士報》、《新政治家》和《旁觀者》撰稿,並在 BBC、天空新聞台和國際電視頻道上對各種經濟問題發表評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50個關鍵概念,理解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和所有人口袋裡的錢》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