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只愛棒球籃球?盤點本屆亞洲盃「高顏值」球技強的男排選手,讓觀眾席都戀愛啦

2018-08-03 15:00

? 人氣

去年世大運期間,台灣掀起一陣排球風潮,標榜「要實力有實力、要顏值有顏值」的中華隊排球選手們,但為何排球比賽在台灣仍無法像棒球、籃球一樣熱門呢?(圖/吳宗軒、鴻敏、鴻杰 TWINS、許美中@facebook)

去年世大運期間,台灣掀起一陣排球風潮,標榜「要實力有實力、要顏值有顏值」的中華隊排球選手們,但為何排球比賽在台灣仍無法像棒球、籃球一樣熱門呢?(圖/吳宗軒、鴻敏、鴻杰 TWINS、許美中@facebook)

去年世大運期間,台灣掀起一陣排球風潮,標榜「要實力有實力、要顏值有顏值」的中華隊排球選手們,當時吸引大批球迷到場支持、觀賽,隨著世大運落幕,排球也跟著退燒,時隔一年,你還記得這些高顏值男排選手嗎?今年他們將再度披上國家隊戰袍出戰亞洲盃!即將在8/8-8/15期間登場的第六屆「亞洲盃男子排球賽」,地點選在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體育館,也是台灣第一次取得主辦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吳宗軒

背號11號的吳宗軒,目前就讀於臺灣師範大學,效力於MIZUNO男子排球隊,球齡14年,位置是副攻手,因為是左撇子,扣球角度刁鑽,有「黃金左手」的稱號。曾在去年台北世大運開幕中擔任選手宣誓代表。由田徑轉戰排球的他,曾經多次受傷,2016年的企業排球聯賽中因攔網造成左手指骨折,導致整個賽季泡湯,所幸經充分休養後再度回歸球場,重新披上國家隊戰袍打出一場場精彩比賽,如同他的座右銘「堅持才有價值。」在每一次比賽中蛻變、成長。

(圖/吳宗軒@facebook)
(圖/吳宗軒@facebook)

2. 劉鴻敏、劉鴻杰

背號7號的劉鴻敏,是雙胞胎的哥哥,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現為企業排球聯賽國訓中心男子排球隊球員,球齡15年,位置是主攻手。在2015年在亞洲U23男排賽獲頒最佳主攻手,劉鴻敏卻從來不自豪,反而總在每一場比賽後謙虛的反省檢討。場上的自信,場下的謙虛,就像他一直深信「不要再想你想成為誰了,做一個別人想成為你的人。」

背號2號的劉鴻杰,是雙胞胎的弟弟,同樣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現為企業排球聯賽國訓中心男子排球隊球員,球齡15年,位置是快攻手。在2015年亞洲U23男子排球賽中第一次入選為國家隊選手,卻在出國比賽前一周扭傷腳踝,但他毅然決然告訴當時的教練:「我要上場。」於是去醫院拿了止痛、消炎藥,忍痛繼續參與球隊訓練,最後與團隊一同拿下第三名的佳績。他始終秉持著信念「專注在自己要走的路,努力改進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圖/鴻敏、鴻杰 TWINS@facebook)
鴻敏(左)、鴻杰(右)(圖/鴻敏、鴻杰 TWINS@facebook
(圖/鴻敏、鴻杰 TWINS@facebook)
鴻敏(左)、鴻杰(右)(圖/鴻敏、鴻杰 TWINS@facebook

3. 許美中

背號12號的許美中,球齡15年,擔任的位置是主攻手,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因為媽媽年輕時是跳高健將,所以他從小就接觸各項運動,在國小五年級時為了想消耗體力因緣際會加入排球校隊。國二就擔任隊上的先發球員,國三替鶯歌國中排球隊拿下隊史第一座冠軍獎盃;然而,排球的路卻不是一直順遂,光是高中三年期間他的肩膀就動過三次手術,所幸漫長的復健過程他都努力撐過了。他也曾直率地坦白:「其實沒有真的愛上排球,但要打就要打到最好。」

(圖/許美中@facebook)

這次亞洲盃由台灣隊長「黑狗」陳建禎領軍,同樣為去年世大運代表選手的石修智、蘇厚禎也在此次名單中,另外有黃建逢、戴儒謙、王前鑌、黃世豪、林政揚、李佳軒、林宜暉等中、新生代球星,各各魅力滿點!喜愛這些排球選手的球迷,屆時別忘了到場支持,重溫中華男排給我們帶來的感動!

為何台灣排球無法像棒球、籃球一樣熱門?

排球在台灣各高中職和大專院校中的運動人口占了很高的比例,而且國內不論男、女排,都有不少「高顏值」選手,依照常理,應該有足夠的收視群,但事實卻是,就連免費入場的「企業排球聯賽」都時常門可羅雀,放眼看觀眾席的球迷三三兩兩,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這窘境呢?主要原因有二:

1. 宣傳行銷手段不利

排球運動宣傳效果不佳,會直接就反映在觀眾身上,除了少數排球熱愛者特別關注外,多半民眾不容易接收到比賽訊息,也難以指出台灣的指標性排壇球星;另外是,比賽場地不易到達,時常選在較偏僻、無冷氣、設備老舊或燈光昏暗的體育館舉行,例如嘉義港坪體育館、嘉義朴子體育館、雲林北港體育館和屏東體育館等,在先前(企業十三年排球聯賽之前)沒有有線電視直播賽事的情況下,更大幅降低了球迷前往觀賽的動力。

2. 球員運動生涯無保障

在台灣卻始終沒有出現排球職業賽,而台灣業餘的排球賽事,因賽季過短、球員普遍薪資不高,導致許多有實力的選手在正要走上坡的時期就選擇退役,轉換跑道從事教職或擔任球隊教練,有的更放下排球,轉戰其他領域的職業。有球員甚至無奈提到:「以後絕對不會讓小孩和自己走同一條(排球)路。」可見現今台灣排球選手的前景多半還是令人堪憂。

根據以上這2大原因可以發現,排球在台灣無法蓬勃發展,絕對不是因為無人聞問或球員魅力不足,其中存在不少問題是需要政府、企業、體壇及民眾一同努力的。如何增加選手數量並延長他們的運動生涯,甚至是引進更有效的訓練系統及方法,可能是目前首先要克服的難題。

若你也喜愛排球的話,除了關注本次亞洲盃之外,其實民間也有不少團體,透過社群媒體建立粉絲專頁,更加大力在推廣排球運動,如翻轉排球排球部落排球誌排球筆記(已於2018/05/31停辦)、VOL Sports排球滿屋眼鏡王等;在instagram上也有相關的專頁,如台灣菁英排球聚光燈,這些專頁不僅在平台上販售排球運動相關用品、服飾,也提供各種排球相關知識,更轉播國內外排球賽事的實況。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及2017年也由民間排球熱愛人士努力促成《夢想的角落》《三米線後》這兩部台灣排球紀錄片的產生,他們對台灣排球的貢獻絕對不容忽視。

在目前台灣體育的發展環境下,排球運動相對而言是受束縛的,即便未來就業不受保障,甚至充滿變數,仍然有許多選手持續嘗試在逆境中突圍,也幸虧有他們,帶著所有排球人的夢,振翅飛翔。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