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壯大,是個美麗的意外!張忠謀採用晶圓代工模式,竟是因為政府預算不夠

2022-12-21 09:40

? 人氣

值得一提的是,1987 年剛成立時的台積電技術來源,主要是工研院電子所的 6 吋晶圓廠,其次是飛利浦部分技術轉讓,那時候晶圓製造主流技術是聯電的 3-5 微米製程,主要產品是消費 IC 領域。反而台積電的 1.5 微米製程比較曲高和寡,每月兩萬片產能,鑑於國內 IC 設計公司只有 30 家,且多屬小型,月需產能幾百片,根本消化不了,急需拓展海外市場,這也是 TSMC 剛成立時前幾任總經理,都是張忠謀從他熟悉的美國半導體產業找老外來擔任的背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88 年英特爾 CEO 安迪.葛洛夫來台,張忠謀力邀他到新竹科學園區工廠參觀,希望能取得當時是全球炙手可熱的個人電腦微處理器晶片的製造龍頭的訂單。皇天不負苦心人,隔了一年,通過該公司派來專家小組的兩百項工作流程所有認證後,終於獲得來自英特爾第一張訂單,馬上把產能填滿,展開台積電開廠以來新的一頁。

這就是當年無心插柳,卻茂盛開花,最後成為一棵龐然大樹,樹蔭護住了台灣這個科技之島的由來。

半導體產業的幕後功臣

人稱老胡的胡定華是工研院電子所第一任所長,他的個性鮮明有主見,卻也尊重專業分工,從 1978 年到 1988 年,十年之間,他協助執行積體電路技術發展計畫,1988 年從副院長任內轉赴民間創投產業發展,由史欽泰分別接任他的電子所所長、副院長職務,他們帶領的這群專業團隊,默默的執行政府交付的任務,培養了大批的電子、半導體人才,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打下了堅厚的基礎,是台灣積體電路能有今日世界第二的地位,最大的幕後功臣之一。

大家都知道,聯華電子、台積電是工研院電子所當年技術移轉、扶植成功的兩家積體電路公司,這裡還有一段故事,外界並不清楚。即電子所原本的實驗工廠研發、生產、銷售都做,一年也做到近一億元的營業額,毛利很高。可是當聯電、台積電分別成為官控民營企業後,電子所實驗工廠的存在,反被外界部分人士批評「與民爭利」,因此,政府希望該單位不再做產銷的事,將留在電子所的技術、產銷人才移轉出去。本來是計畫移轉給聯電,但是這群人並不贊成,後來,RCA 訓練專案總領隊楊丁元從美國受訓回來後,了解這件事,他跟電子所所長章清駒商量,為了不讓這批人才流失掉,於是找了國內華新麗華集團投資,另外成立了華邦電子,接收這批人才。

這樣的做法,據了解當年張忠謀並不以為然,時為副院長的史欽泰居中協調,認為多成立幾家積體電路公司,可以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較早成形,於是乎,工研院將含這批人才在內的技術移轉出去,為國內成立第三家半導體公司,史欽泰還透露,華新麗華集團支付了三千萬台幣給工研院,當作技術移轉權利金,為工研院當年帶進一筆可觀的收入。(以上參考註 3.1)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