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壯大,是個美麗的意外!張忠謀採用晶圓代工模式,竟是因為政府預算不夠

2022-12-21 09:40

? 人氣

筆者 2015 年採訪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參見本書第四章 4.2 節)談創業始末時,坐下來,他老人家(訪談那年張忠謀先生時年 83 歲)第一句話就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第二句話他笑笑對我說:「當然,沒有張忠謀也沒有台積電(的成功)。」回溯當初,台積電的創設也一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組合,1985 年張忠謀回國接任「工研院院長」,因為新竹科學園區三家回台創業專家們的集體需求,要政府補助龐大資金,以投資成立晶圓製造工廠,負責推動科技的李國鼎很急,請張忠謀趕緊規劃,才讓張忠謀後來說:「我以為回來(台)是為政府做事(工研院),結果是為台積電做事。」就這樣開始啟動,這是「天時」。新竹科學園區那時候,除了聯華電子、全友、台揚少數幾家廠商外,規模、氣勢都不大,政府官員期盼引進更多的外商或先進科技企業,讓園區活絡起來,規劃設廠的條件十分優惠,只要核准,比起一般的工業區,在此設廠企業整體的營運環境好太多了,這是「地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講到「人和」,上焉者,從行政院長到經濟部長等財經官員都是台積電成立初期資金、人才的後盾,幫忙一家一家打電話邀請國內大企業投資,由於半導體晶圓代工是一個很創新的概念,這些大企業老闆們因不甚了解,猶豫不前,參與投資的狀況有點冷清,籌資過程並不容易。尤其,籌資的前半年,居然美歐日跨國科技公司沒有一家表達要投資,張忠謀不免受到挫折,行政院長俞國華向李國鼎指示,至少應有一家外商參與,在這種壓力下,李國鼎運用他當部長時培養的人脈,親自帶著張忠謀飛到荷蘭的飛利浦公司總部,向創辦人飛利浦爵士與 CEO 簡報,獲其首肯,才終於爭取到第一家外商的投資。

這是張忠謀感念李國鼎,覺得是 KT 臨門一腳踢進球的源由。

延伸閱讀:魏哲家開講》自爆台積電佈局日廠秘辛!日外派200人在台中廠受訓中 主動提「客戶」為哪樁?

台積電創設資金一確定,馬上有來自工研院電子所的第一批人才、第一座實驗工廠移轉作為該公司的員工、設備。縮短了創業初期招人、買機器等的時間,並且,早在 TSMC 籌設的十幾年前,「電子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已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作為工程師的來源,此外,赴美進修碩博士的技術人才也有數千人等在那裡,只要台積電營運順利大幅成長,不怕沒有有經驗的人才加入,這就是另外一半的「人和」。

當然,追根究底,最大的「人和」,當然就是張忠謀本人!他在美國半導體產業從工程師、業務主管、生產研發都經過長期的歷練,甚至還當過德州儀器(TI)半導體事業總經理及通用儀器總裁的高階管理經驗,前後共 29 年的專業工作閱歷,即使是在 1980 年代全球也找不到幾個人能具備如此豐富又一流的半導體產業經歷,居然就被台灣給挖到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