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飯後一瓶養樂多不會助消化!台灣人常年來4個錯誤迷思,營養師一次破除

2018-07-11 07:20

? 人氣

網路關鍵字搜尋「夜市小吃」、「商圈美食」、「高CP值料理」……不到一秒,琳瑯滿目的推薦文章映入眼簾。「吃」是人生中一大樂事,也是補充生命元氣的重要來源,但你吃對東西了嗎?該如何分辨自己吃下肚的,究竟是營養還是負擔?

隨著營養保健觀念興起,「你應該怎麼吃?」「XX飲食法有用嗎?」等類型文章藉由網路及媒體到處傳播,氾濫的資訊、非專業人士斷章取義,加上業者擅於操作市場心理學,許多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民眾根本無從判別真偽,甚至盲目追隨似是而非的內容。因此,學會分辨資訊來源顯得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示意圖/
吃下肚的究竟是「營養」還是「負擔」?(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如何分辨「正確」的營養保健知識?

時下許多與食物和營養有關的資訊大都來自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和網路,但如何確保自己接觸的是可靠、足以採信的健康保健資訊?

首先,可以判斷作者職稱與任職機構。「營養師」是正統科班出身,並通過考試的專業人員,而「營養治療師」就不是專業職稱,若僅標示XX專家,也可以依據作者任職或隸屬的機構,來判斷言論的可信度。

而值得信賴的營養專家通常會主動提供「信任度高的非營利組織」和「學術期刊上」的研究報告。因為凡是牽涉到文獻或他人見解,標註資料來源是對自己的話負責,更是對原著作的尊重。

對於研究結果,民眾也能靠自己簡易篩選,包括確認研究結果來自人或動物、以及確認研究樣本的多寡。基於人權倫理和安全的考量,會以動物作為研究,但仍存在差異性;而研究族群只有四、五十人,甚至更少,則無法代表大多數人。

另外,也要確認文章發表目的。有些文章發表的目的是為了促銷產品,這種信息通常會有所偏差和誤導,因此所有華而不實的效用宣稱,皆不足採信,例如「一星期甩肉十公斤,要瘦就瘦,不必辛苦運動。」這樣的宣稱的確誘人,但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示意圖/
想要成功甩油,不是一蹴可幾的事。(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面對駁雜的網路資訊,我們必須學會辨認資訊的正確性,以免吃錯食物還沾沾自喜。而日常生活中,民眾弄不清楚的營養迷思又有哪些?以下列出四種常見的營養迷思,讓你不再輕易上當!

飯後喝瓶乳酸菌飲料,可幫助消化?

市面上有許多乳酸菌飲料,在台灣最知名的就是養樂多。

乳酸菌飲料並不同於直接使用牛乳發酵得到的優酪乳,不僅乳含量低、營養成分低、更加入大量的糖;另外,這類飲料只添加乳酸桿菌,但維持腸道健康至少需要四種以上的益生菌,且乳酸活菌進入腸道後有很大的機率會被胃酸和膽鹽殺死,無益於腸道益菌生態。

換句話說,乳酸菌飲料只是發酵過的高濃度糖水奶粉飲料。若想真正幫助消化,應多攝取含蛋白質分解酵素的水果,如鳳梨、木瓜、奇異果;若想健胃整腸,建議增加來自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的膳食纖維攝取量;若欲增加乳酸菌的攝取,應選擇無糖低脂或低脂的優酪乳

(示意圖/
乳酸菌飲料只是發酵過的高濃度糖水奶粉飲料。(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手術後吃醬油、喝咖啡,會使傷疤變黑?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傷口癒合後傷疤顏色會較深,因此認為最好避免醬油和咖啡等黑色食品。

事實上,影響黑色素形成的因素主要是遺傳、紫外線藥物,其中60-70%和遺傳有關。而醬油的深褐色成分來自焦糖,醬油進入腸胃道後會被消化代謝排出體外,並不會導致傷口癒合時顏色變深,即使醬油中含有「酪胺酸」,是大多數曬黑乳液中的成分,但只有人體中自然產生的酪胺酸,經由陽光紫外線照射才會變成黑色素。

由於黑色素很容易被紫外線激活,因身體有傷口的部位,應該避免陽光照射,如果只是傷及表層皮膚且沒有細菌感染,一般不會留疤;如果傷及真皮層以下,疤痕將不可避免。

(示意圖/
醬油進入腸胃道後會被消化代謝排出體外,並不會導致傷口癒合時顏色變深。(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芭樂是一種可以改善糖尿病的超級水果?

芭樂是一種含可溶性膳食纖維非常豐富的水果,比起西瓜、哈密瓜等膳食纖維含量較低的水果,食用後血糖不會顯著上升,較為平穩;加上芭樂的熱量和脂肪含量較低,對需要維持理想體重及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是水果選項之一。

同時,芭樂也含豐富營養素,維生素A是橘子的五倍,維生素C也較其他水果都多,還含有豐富的鉀,能幫助控制心律和血壓,也是細胞和體液平衡的重要成分。但雖然營養價值豐富,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仍需限量食用,一份水果量大約一個棒球或拳頭的大小。

另外,芭樂脆厚的外皮以及中間含籽的部分均含有豐富營養素,尤其粉紅色的芭樂果實,內含茄紅素幾乎是番茄的兩倍(每100公克為單位),因此吃芭樂時不要將籽去掉,建議酌量食用。

(示意圖/
芭樂是一種含可溶性膳食纖維非常豐富的水果,食用後血糖不會顯著上升,較為平穩。(示意圖/photoAC

高血壓患者可以吃代鹽?

減少鈉鹽的攝取可使血壓下降,這是高血壓防治最基本的建議。代鹽(又稱低鈉鹽、鉀鹽)是用鉀代替調味鹽中的鈉,也就是以「氯化鉀」代替「氯化鈉」。由於鉀又有助於降低血壓,口味也與正常食鹽相似,因此用代鹽取代鈉鹽,似乎是一個選項。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氯化鉀的代鹽。有腎臟疾病、心臟病,或正在服用某些降血壓藥物,大幅增加鉀的攝取量可能是有害的。因此使用代鹽之前,務必先諮詢醫師或相關醫療人員。

想要減少日常飲食中鈉的攝取量,使用鈉鹽的替代品——代鹽,僅是滿足味蕾對食物的記憶,效果很短暫。長遠的做法還是養成清淡口味,建議盡量減少外食,使用新鮮的當季食材,品嘗食物的原味,或者用香料、蔥、薑、蒜、水果、醋來調味,才能真正減少對鹽的慾念。

(示意圖/
「代鹽」僅是滿足味蕾對食物的記憶,養成清淡口味、減少外食才能真正減少鈉的攝取。(示意圖/Emmy Smith@pexels

綜合以上四點可以得知,乳酸菌飲料喝多反而有害健康、醬油並不會導致傷口顏色變深、芭樂無法改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必須減少鈉的攝取,這些都是台灣人常年來的迷思,許多觀念更是從老一輩的阿公阿嬤誤傳下來。在網路發達的現代,我們在輕易獲得資訊的同時更要小心求證,畢竟自己的健康要靠自己把關,為了身體著想更應該多思考,才能建立正確的營養知識與態度!

本文部份取材自時報出版《你吃進的是營養還是負擔?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