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除了A、B、O、AB型,還有很多種!很多人認同的「血型性格學說」,為何讓科學家直搖頭?

2022-10-16 11:00

? 人氣

「血型」本來是沒有必要知道的醫學資料,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記得呢?而且不只是自己的血型,有的人連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的血型都一清二楚,實在是很驚人。 (圖pixabay)

「血型」本來是沒有必要知道的醫學資料,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記得呢?而且不只是自己的血型,有的人連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的血型都一清二楚,實在是很驚人。 (圖pixabay)

很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拉松的報名表和號碼牌、幼兒園或學校的文件、貼身的避難包等,都有血型註記欄位。

但是在不少國家,如果要求市民也填寫同樣的資料,這就困難了。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問了反而徒增困擾。

究竟我們填寫的血型資訊有什麼用?或許你會想,莫非是受傷需要輸血時可以派上用場?但這其實是誤會。

輸血前一定會進行血液檢查確認血型。每家醫院所需時間不同,但一般來說,血型檢查結果只需要數十分鐘就能出來。還有在書寫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

這些不會因為病患本人主張「我是A型」就省略。即使以前在同一家醫院接受過血液檢查,確切知道血型的狀況下,也一定要做交叉配合試驗(除了術前檢查等例外)。

為什麼呢?理由很單純。如果誤用了不同血型的血液,會引起危及性命的「溶血反應」,這麼重大的資訊,不能光靠患者自我表述。

另外,很多人是以出生時受檢的結果當作自己的血型,但新生兒的血液檢查不一定正確。有些人以為自己是A型,第一次手術時接受檢查才知道是B型,不能依賴自我表述的血型也有這個層面的考量。

那麼,如果遇到不知道血型的患者大出血,也來不及做血型檢查的緊急狀況,該如何處置?這個時候就只能相信本人的自我表述嗎?

當然不能。這個時候就只能用O型血了,因為不管對方是什麼血型,應該都不會引起嚴重的反應。即使是緊急狀況,也不可能只利用自我表述的血型情報。

近年來因為有這樣的案例,所以出生時很多醫療機構不會驗血型。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或許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完全不用擔心,需要的時候再去檢查即可。

順道一提,我也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

血型很多種

在1900年,奧地利人蘭德斯坦納發現「血液有不同類型」前,錯誤輸血的事故頻傳。

蘭德斯坦納注意到人的血清和他人的紅血球混合後,有的會凝結破裂,有的不會。在經過確認很多樣本配對的反應後,歸納出人有A、B、C三種血液類型的結論。之後的研究又發現了第四種AB型,C型被改稱為O型。

所謂的血型,就是指紅血球表面的抗原種類。你可以想像細胞表面有很多棘刺狀物,輸血的時候最重要的「棘刺」有ABO和Rh二種系統。

A型紅血球有A抗原,B型紅血球有B抗原,AB型則同時有A抗原和B抗原,O型的沒有抗原;另一方面,A型血清有抗B抗體、B型血清有抗A抗體、O型血清兩種抗體都有,AB型則是兩種都沒有。

看起來非常複雜,但結論很簡單,我們只會有對自己的抗原不反應的抗體。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如果A抗原對抗A抗體、B抗原對抗B抗體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紅血球就會被破壞。

因此如果把B型的紅血球輸給A型患者、把A型紅血球輸給B型患者,紅血球抗原和抗體會相互結合,凝結破裂。

另一方面,O型的紅血球不管對方是誰都不會凝結,是因為O型紅血球沒有A抗原也沒有B抗原。不管是稱為C或O,都是代表「沒有」抗原,也就是「零」的意思。

此一發現在安全輸血普及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30年,蘭德斯坦納以此成就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發現Rh

如同ABO有A和B二種抗原,Rh也有C、c、D、E、e等超過四十種抗原。其中有D抗原的統稱為Rh陽性、沒有的稱為Rh陰性。錯誤輸血會引起強烈反應的,是D抗原。

發現Rh的還是蘭德斯坦納,是在發現ABO後四十年的1940年。

Rh是取恆河猴(Rhesus monkey,德語為 Rhesusaffe)頭兩個字母。因為Rh是恆河猴共通的抗原。順道一提,日本人罕有Rh陰性者,大約只有0.5%,台灣人為0.3%,但白人則有15%。

血型還有很多其他分類。MNS血型、P血型、Lewis 血型、Kell 血型、Diego血型等不勝枚舉。如果是罕見血型,即使ABO和Rh一致,也有可能發生錯誤輸血。

「血型」本來是沒有必要知道的醫學資料,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記得呢?而且不只是自己的血型,有的人連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的血型都一清二楚,實在是很驚人。

理由恐怕是很多人都認同血液性格學說。當然,血液和個性之間的關聯毫無科學根據,只要想到血型的機制,就會知道紅血球表面抗原跟個性有關的說法有多無稽。

當然,也不能受到「你是○型所以會有○○個性」的暗示,因而影響到人格形成。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對本人是有害的。

不管如何,還是有很多人期待用血型將人歸類。現在電視或雜誌上「○型的人一板一眼」「A型和B型速配指數?」等不可思議的企畫仍舊源源不絕。

人與人之間,要靠直接對話、一起相處,才能初步互相認識。很遺憾的,這真的不是靠血型就可以了解的事。

作者介紹|山本健人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為外科專科醫師、消化器官疾病專科醫師、消化器官外科專科醫師、感染症專科醫師、癌症治療認證醫師等。

經營醫療資訊網站《外科醫師的觀點》,開設3年,已有超過1000萬點閱率。於日本Yahoo!新聞個人、醫療時事等網路媒體有定期連載。Twitter《外科醫師這麼說》有超過8萬追蹤。

著有《專業醫師教你怎麼正確看醫生》《腫瘤與癌症的差異~似懂非懂的醫學用語55個》《善用醫師和醫院的34個心得》《不可惜的患者應對》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如何出版《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原標題:沒有必要知道自己的血型 )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