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超時工作卻沒有加班費嗎?美國正在擴大加班費給付呢!

2015-04-06 16:00

? 人氣

「超時工作給付的概念很簡單,如果工時更多,就要獲得更多報酬。」-美國總統歐巴馬。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週指示美國勞動部,著手擴大美國的勞工加班費適用範圍。目前,美國的勞工只要週薪在455美金(約為13800新台幣)以下,便符合領加班費的條件。這些勞工只要每週工作超過80小時的時數,就可以領取1.5倍的時薪。擴大適用範圍的措施細節尚不清楚,但確定的是,將會讓更多勞工能夠領到加班費,預計將有數百萬勞工因此受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觀察美國社會輿論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以及美國政治人物對相關議題的看法,或許也可以對台灣薪資議題有一些不同的省思。

歐巴馬上週指示美國勞動部,著手擴大美國的勞工加班費適用範圍(圖/美聯社)
歐巴馬上週指示美國勞動部,著手擴大美國的勞工加班費適用範圍(圖/美聯社)

目前規範:有漏洞你鑽不鑽?

美國目前的加班費規範中,如果勞工週薪在455美元以上,並且每週工時在40小時以上,工作性質又被歸類為「管理」、「特殊專業」、「監督執行」的性質,這些勞工就無法領取任何加班費。想想如果你是雇主,你要怎麼從中找到漏洞鑽?

人們發現,勞工可能只因為工作中小部份時間在負責監督帶領一個小團隊,他們就因此被歸類為「監督執行」的工作性質,無法領取加班費。例如一個五人清潔工小隊,領頭的人除了清潔工作外,還掛了個領導職位,開始工作時點點名,結束為清潔結果負責;95%的時間都在做打掃清潔工作,5%的時間在做領導監督。結果週末清潔工小隊加班,這位領班無法領取任何加班費。

如果你是再奸詐一點的雇主,你會不會改成三人一個清潔小隊,這樣就可以有更多領班?更多人無法領取加班費?就這樣,雇主可以使用各種名目來閃躲加班費的給付。聽起來有沒有跟在台灣聽到的雇主風格有點像?剝削的目的如出一轍,只是手段巧妙高低各有不同。

美國輿論怎麼看?

歐巴馬的政策宣示一推出,沒有意外立刻引來美國主流左右派媒體討論。不過各方媒體大致認同的一個情況是,從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企業的獲利率明顯回升,但是勞工大眾的所得並沒有因此而增加。另一個觀察指標是,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所列的500家美國公司,在2009年六月以來至今,公司價值已經漲了一倍。就算不能說獲利滿滿,至少也已經從金融海嘯中復原,但美國受薪階級的收入卻沒有增加。(是不是聽起來有點熟悉?)

自由派媒體例如紐約時報認為,歐巴馬的措施如同將錢放入中低收入者的口袋,將會增加勞工的收入,達成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而當數量龐大的中下階層收入增加時,他們的消費意願也會提高,進而可能活絡經濟。

「超時工作給付的概念很簡單,如果工時更多,就要獲得更多報酬。」(圖/美聯社)
「超時工作給付的概念很簡單,如果工時更多,就要獲得更多報酬。」(圖/美聯社)

較替資本家講話的華爾街日報則懷疑刺激經濟的效果,並且認為這會迫使雇主減少工作機會,此政策也會造成中小企業的負擔。雇主可以為了減少人力成本而減少正職聘僱人數,將工作機會轉成兼職或者派遣工作,如此一來總雇員數雖然增加,但整體人力成本卻下降。這類情況在零售業等需要較多勞力,勞力附加價值卻又較低的產業中最容易看到,而這些勞工卻又正好是社會中的中低階層。

任何的經濟、產業政策都會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如何配套來控管負面衝擊,提昇正面效果,是最應該關注的。歐巴馬政府在這個政策宣示之前,已經先提高了基本薪資的門檻,這個作法應該有助於保障領取最低薪資水平的勞工,特別是那些只能找兼職工作的人們。

這些政策細節調整了遊戲規則,影響了人們受益或受損,我們該如何取捨?或許我們最該問的是,我們對社會整體創造出來的價值,應該要如何在雇主與勞動者之間分配?

價值的選擇

「總統對美國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如果你辛勤工作、肩負責任,那麼你就應該要有機會成功。但仍有太多美國人的辛苦工作,僅只足夠餬口,更別說出人頭地。」

-美國白宮政策說帖。

如此充滿理想性的說帖,我們姑且假定這個政策的目的非常單純,只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的理念。那麼這傳達的是什麼樣的價值?

美國部份媒體引述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資料顯示,2012年美國受薪階級的收入佔GDP比重僅42.6%,是1940年代以來的最低記錄(台灣2012年的數據為46.2%)。這意味著整體國家經濟生產的價值,42.6%歸給了勞動階級,而這對美國來說,是幾十年來最低的紀錄。

這個數據最好的解釋方法是,人工的市場價值相較於資本、技術、企業經營更加不值錢了。但這是從市場角度出發,看在某些自由派媒體的眼裡,勞動的價值並能全然用市場價值來衡量,因為勞動市場基本上是有利於資本家的,會使得勞動的價值無法真實透過市場反應,所以才要設定法規保障勞工權益。而這樣的GDP比重變化,對某些人來說,就是一個經濟成果分配惡化的表現。

如果工時更多,就該獲得更多報酬(圖/Alan Cleaver@flickr)
如果工時更多,就該獲得更多報酬(圖/Alan Cleaver@flickr)

然而,即便一個社會存在高度的貧富差距,未必代表不穩定與不正義,但如果貧富差距大到造成社會階級流動的困難,造成競爭起跑點落差大到貧弱者很難翻身,那麼這個社會肯定出了很大的問題。

從美國白宮的政策說帖來看歐巴馬政府對此議題的定位:這不是經濟問題,這是社會問題,而且需要一個政治解方。

What about Taiwan?

如果你有興趣看到這裡,我想你心中一定有個問號:為什麼歐巴馬說的話、推出的政策,竟然這麼難以從台灣的政治人物口中說出?甚至連推動勞工待遇的改善都顯得半推半就?

在我所受的政治學訓練當中,教了一件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道德、正義、理想,談得再多,驅動人類行為的根本,還是利害得失的誘因。

歐巴馬的政策說帖說得動聽漂亮,我相信多少有理想的成份存在,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今年美國國會將舉行選舉。歐巴馬希望透過政策來讓選民認為,民主黨與勞工站在一起,讓這些勞工的支持轉化為選票,使得民主黨獲得勝選。

你或許會說,台灣今年也要選舉啦!對阿,所以我們的政府不馬上推出了國定假日與週休二日重疊時,應該補休嗎?但你一定還是會覺得為什麼兩邊政策力度差那麼多。原因在於勞工選民的影響力大小。民主黨會因為勞工選票催出不來而左右選情,但國民黨或民進黨並不存在這種擔憂。

如果你注意台灣政治,應該不難發現,民主化至今,不論哪一個政黨執政,上台後必定向財團與資本家靠攏。這或許在需要砸大錢搞選舉的國家裡都是如此,但台灣又因為勞團相關組織力量薄弱,以及勞工選票高度分歧,而讓勞工的議題更加不被重視。

不要埋怨為什麼政治人物甚至連點慷慨激昂的漂亮話都不願意講,給勞工福利還顯得半推半就,因為無論把支持轉化為選票,財團的能力甚至遠高於數量龐大的勞工。大動作提昇勞工福利就等於得罪財團,勞工藍的、綠的都很少改變投票行為,但失去財團的支持卻是肯定的,這是不是聽起來很悲哀?

目前台灣民眾的投票行為高度被政黨立場所左右,在對勞工權益保障有高度相關的立法委員選舉中,我們甚至點不出名字說明究竟有多少立委是「勞工立委」(只有選舉海報上面寫一寫的不算)。

只有當台灣選民能夠選出一群不分黨派,在勞工議題上如果示弱就有可能落選的立委,這些政治人物才會把勞工議題當做命脈來經營。如果你對台灣的勞動條件不滿,請你打電話向你選區的立委抱怨,並且表示如果沒有改善,以後將不可能投票給他/她,不只如此,還肯定都會投給另一個政黨的候選人。請你相信,選票壓力對立委來說,是中華民國所有政治人物當中最沈重的。

雖然人類的社會存在不少心懷大愛的人物,但是人性對資源的攫取總是很貪婪的,當遊戲規則存在漏洞,做生意的就想賺更多錢,搞政治的就想要更多選票、更多權力、更好的聲望。仍然少有人能擺脫這些因為資源有限而產生的制約。與其進行道德呼籲,不如設法調整遊戲規則,或者讓勞工的聲音能夠反應在選票上。

如果這個看似與台灣無關的議題,能夠引起你們的一點點共鳴,那麼公共議題就有可能更進一步。

文/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作者 理查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