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麵、王子麵、七七乳加巧克力、喜年來蛋捲…70年代的零食,到現在依然是傳奇啊

2018-06-19 17:07

? 人氣

哲生博客創辦人張哲生。(圖/食力foodNEXT)
哲生博客創辦人張哲生。(圖/食力foodNEXT)

60~70年代:經濟起飛荷包漸漲 柑仔店與福利社成零食天堂

台灣在1961~1972年的經濟成長率平均10.2%,經濟開始起飛,當時政府採取「出口導向」政策,設立「加工出口區」,吸引外國人來投資設廠,有助國外的生產技術在台灣傳播,國民所得增加,漸有餘裕購買休閒食品。當時食品工業以製糖業和罐頭業為主,60年代的台灣出現了一些零食廠商,如大田食品(今為「大田海洋食品」)1963年推出的大豬公,以及1968年上市的乖乖系列,產品更內附塑膠製玩具和卡通貼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踏入70年代,零食廠商開始崛起,各式各樣的休閒食品如雨後春荀般出現。較有名氣的鹹味零食包括可樂果、專用來乾吃的王子麵與科學麵。至於甜食則更多,喜年來蛋捲、七七乳加巧克力同樣在這時期誕生,但最有特色的莫過於涼菸糖和牙膏糖。張哲生補充,那時的小孩子非常喜歡這類糖果,一般來說,他們會到學校福利社或傳統雜貨店消費零食,有些傳統雜貨店更提供煮麵服務,小孩子還可以多付10塊,在泡麵上多加1顆雞蛋,與好友們一起大快朵頤。

80~90年代:本地零食產業發展蓬勃 廣告盛行、現代零售通路崛起

休閒食品市場在80年代蓬勃發展,零食廠商紛紛建立起自動化生產系統,開始有品牌行銷的概念,不斷在電視下廣告,甚至邀請台港兩地的當紅明星做代言人。張哲生表示,80年代的零食廣告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口香糖的廠商,懂得善用標語口號,向電視觀眾植入消費意識,例如:飛壘口香糖強調「可以吹好大的泡泡」。

那時候,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在台灣尚未普及,相關法律亦不完善,許多零食廠商會直接使用卡通人物的肖像,製作塑膠製玩具或漫畫,放在產品裡作為贈品。以乖乖為例,他會在廣告裡宣傳新推出的附贈玩具,刺激小孩子的購買意欲。後來智慧財產普及化,贈品製作成本提高,廠商只好放棄贈品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零食銷售的通路體系也在悄悄地改變。自從統一企業在1979年引進7-eleven,台灣便利商店在80~90年代期間高速發展。由最初朝7晚11,到後來的24小時營業,各類商品陸續上架,變得什麼都能賣,便利商店的競爭優勢一直在擴大,再加上量販店等現代通路的興起,傳統雜貨店的生存空間不停被壓縮,日暮途窮。80年代出現過24小時營業的連鎖零食商店,稱為「小豆苗」,然而,其命運與傳統雜貨店一樣,敵不過強勢崛起的現代零售通路,迅速沒落。

經典品牌變成集體回憶 懷舊零食體現當代人文精神

工業技術的革新、零售通路以至消費模式的轉變,都對台灣的零食製造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時移世易,有些老品牌如乖乖、喜年來、味王和大田海洋能夠與時並進,不但成功延續下去,甚至越做越大,也有不少廠商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淘汰,轉化為我們的集體回憶。

由此可見,休閒食品市場的成長趨勢在於國民生活型態的變化,懷舊零食的歷史脈絡,實與台灣的社會進程環環扣扣,不同時期的零食品項,或多或少反映當代的社會風貌。因此,懷舊零食不止是純粹的「古早味」,更體現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總令人心馳神往。

採訪.撰文/嚴永龍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搭上時光機重回20世紀 尋找台灣各年代的零食回憶)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