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想拖延!專家列8種拖延症類型,快來測驗你是哪一種

2022-09-08 16:50

? 人氣

《告別拖延腦》圖A-6。(圖/高寶出版提供)
專注腦。(圖/高寶出版提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告別拖延腦》圖A-7。(圖/高寶出版提供)
獎勵腦。(圖/高寶出版提供)
《告別拖延腦》圖A-8。(圖/高寶出版提供)
愛睏惱。(圖/高寶出版提供)

這8種拖延腦的特徵,會因睡眠不足、大腦過度興奮或是工作任務設置錯誤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而且,大腦的狀態每天都在變化。若能知道自己屬於哪種拖延腦,知道自己的大腦現在的腦力座標位置,就能即時改變大腦的路徑。

我將8種拖延腦之間的關聯,整理成一張圖表

《告別拖延腦》圖A-9。(圖/高寶出版提供)
8種拖延腦之間的關聯。(圖/高寶出版提供)

縱軸代表大腦的警醒程度。越往上,大腦的警醒程度越高,越往下則越低。橫軸代表行動的切換速度。越往左,切換速度越快,越往右,切換速度越慢。

想要順利完成想做和該做的事,我們就必須達到「星星」符號的狀態。

讓大腦處於不高也不低的適度警醒,能夠靈活切換行動的狀態。

為了讓大腦發揮最佳表現,首先得讓大腦保持適度的警醒狀態。有了良好狀態,再依據情況改變行為,就能讓工作順暢地進行下去。

不論你是哪種類型的拖延腦,都建議先嘗試序章裡介紹的,讓大腦進入適度警醒狀態的小實驗。第1章到第8章,則針對每種類型提出解決方案。請依照自己當下的拖延腦類型,進行對應的實驗。

各類型共通的防拖延基本實驗

以小實驗來防止拖延

改變自己的行為,並不需要高漲的情緒。不如說情緒一旦高漲後,身體反而會動不了。「我從今天開始要戒掉拖延!」像這樣的宣言是不行的,鼓足幹勁只會適得其反。

請先把要做的事情想成是「實驗」。因為實驗不會有成功或失敗,只會有「結果」。得到「結果」後,再針對得到的結果,進行下一個實驗。只要重複這麼做,就能改變行為。

我們的行為是由神經活動的模式組成的。人的腦內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網路,根據研究顯示,使其發揮作用的法則也許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多。

過去的記憶和對現在的感覺會構成我們行動的材料。所謂對現在的感覺,是指我們透過行動獲得的數據,人會基於新數據而產生新行為。

例如在處理郵件時,會有很多種行動選項,例如:是否在收到郵件時立即處理,或者決定好時間再處理、何時且如何應對收到的要求。但每一次採取新的行動和處理新的數據,對大腦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所以大腦會將行為模式化,以獲得大致相似的數據。

這種模式化的行為是一種習慣,但也有可能形成不理想的習慣。如果你是把收到的信不拆封地直接放在桌上的例子,要改變這樣的行為,就需要實際行動帶來的新數據。

為了不給大腦造成負擔,就讓我們做一些小小的實驗,一點一點地收集新的數據吧。這些新的數據累積起來,就能產生新的習慣。

基本實驗1

更換口頭禪

《告別拖延腦》圖B-1。(圖/高寶出版提供)
《告別拖延腦》一書。(圖/高寶出版提供)

「可是……」(X)

「沒問題!這樣的話……」(O)

「可是」這個詞是引起拖延的口頭禪。你是不是當有人對你提出建議,或是自己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一開口就說「可是」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