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傅達仁要遠赴瑞士安樂死?一個住瑞士台灣人點出「安樂死」在生命另一種可能性

2018-06-07 05:20

? 人氣

瑞士的社會對安樂死仍在激烈的交鋒中,整個社會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從不同的角度裡,也都能聽出一番道理。

生與死都要自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安樂死在台灣掀起了一陣討論的熱潮,瑞士一個知名的安樂死機構也能在中文的搜尋引擎找到。瑞士山水秀麗,遊人稱羨,頓時成了適合生也適合死,兩者集合於一身的天堂,而真的是如此嗎?

瑞士社會討論安樂死始於1970年代,最早其實是對醫藥進步所提出的批評。也就是人類在經由藥物的治療與協助,壽命增長後,人生似乎沒有大限。反之,另一個聲音也升起:醫療強化生命長度,而醫療是否也能成為人類生命結束的一個選項。

1982年四月瑞士第一個協助死亡機構成立,名為「出口」(德語原名:Exit)。八零年代的瑞士社會所討論的命題是:

有病在身的人,病痛難以忍受時,是否有辦法可以減少受苦的時間,而不是繼續延長壽命。

從這個討論的脈絡來看,安樂死最早是著眼於醫藥技術與病患的痛苦。

「出口」這個機構至今只接受瑞士公民與有居住權的外國人登記成為會員,會員之中並非所有人都立即需要死亡協助。有的會員是以鼓勵社會繼續討論的角度,或發展臨終照護的角度加入,希望社會發展出「善終」更多元的選項。

真的有死亡意願的會員必須有能力自行填寫申請書,需要通過醫療諮詢,心理諮詢,甚至親友加入等層層討論,才有可能進入死亡協助這一個最後的步驟。有自主能力是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也就是說安樂死是出於人的完全自我決定的行動,不是他人,抑或是親密的家人可以代為申請的。

在「出口」之後還有其他的機構成立,然而這些在中文裡被廣義翻譯作「安樂死機構」的團體有一個通性是:

提供想要結束生命另一個機會,為生命找到一個不必死亡的可能。

以德文輸入「安樂死」或「協助死亡」這樣的字眼在網路上查詢,通常會出現的相關網站是「自殺防治」、「醫療服務」、「心理諮商」等幫助人們活下去的管道。

(圖/安可人生提供)
不知生,焉知死。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要好好活下去。(圖/方常均攝,安可人生提供)

瑞士的社會對安樂死仍在激烈的交鋒中,整個社會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從不同的角度裡,也都能聽出一番道理。

宗教界人士也表明:「自我結束生命成為一個開放的選項後,社會已經走向另一個思考,遠遠地超出以醫療技術來善終的原意。反倒是幫助了厭倦生活的人開始計畫如何結束生命。」選擇安樂死的人不只是老年人,因此不僅僅是醫學,安樂死進入了神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等人文社會學科討論的層次。

(圖/安可人生提供)
在美麗的蘇黎世,沒有人想到有好幾個協助死亡的機構。(圖/方常均攝,安可人生提供)

瑞士已經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但某些地區仍然有相當虔誠的宗教信仰,在教會的教條下自殺是有罪的。目前較大的死亡協助機構都是在宗教約束力較小的地區,比方「出口」就座落在蘇黎世的市區裡,台灣有知名度的「尊嚴」也離蘇黎世市區不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