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注定只能被大國壓著打嗎?這個人口只有台灣三分之一的國家,這樣造就國際影響力

2018-10-01 10:23

? 人氣

誰說小國就沒有自己的位置?奧地利建立起來的長遠外交影響力,除了讓首都維也納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也在國際社會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許多艱難的國際談判都得借助奧國政界的龐大人脈,無法忽視這個小國家。                                                                             

奧地利從一個強大的帝國,變成了一個人口只有八百萬的小國,仰大國鼻息似乎合乎常理,而今天的奧地利,到底如何在國際間站穩腳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奧地利在國際上的位置,最值得一談的地方,就是她的外交影響力。在二戰後,奧地利選擇了永久中立的體制:不參加任何軍事聯盟,其領土上也永遠不准任何外國軍隊設立軍事基地,這讓她在國際上有了一個獨特的地位。

看看冷戰時期的地圖,奧地利的政治地理位置更是十分微妙,她被夾在民主西歐與共產東歐之間,被視為自由世界的第一站,也是各國情報分子、人口販賣分子活躍之處,加上歷史悠久的奧地利帝國歷史加持,雖然王室已經不在政治核心,但是這數百年間所搭起的綿密的人際網路,完全不能小看,直系和偏支的許多後代,依然在檯面上下發展其勢力。

身為中立國,奧地利自視為東歐與西歐之間的橋樑,也以一個做大國家之間的調和小國自居,低調的在檯面下拉動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細線,也成功的讓許多國家的政治人物,彼此好好坐下來談話。比如說,緊張的冷戰時期,奧地利就在一九六一年成功的讓美國總統甘迺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來到維也納,進行隱密的深刻會談。

重要的國際組織也看中奧地利的獨特政治地理位置,皆選擇設立在奧地利(國際能源組織、聯合國以及旗下許多機構、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國際出版局等)。走在維也納的街頭,你不時會看到來奧地利開會的各國人士,不同膚色不同服飾,扛著公事包,成為這個城市的特色之一。維也納也有數不清的各國駐外人員,多所國際學校也應運產生,學生多半是這些外派人員的孩子。

誰說小國沒有地位?奧地利的外交魔力

有著這樣的背景,奧地利栽培出許多外交人才,也以開放性的外交政策及圓滑的外交手腕著名,外交部長也是內閣中的熱門職位。近年來,最引起國際媒體矚目的奧地利外交人物,首推於二○一七年底上任的現任總理、前任外交部長賽巴斯丁.庫爾茨。

他從中學就投入政治,曾任奧地利人民黨青年黨團的領袖,因為作風高調,怪點子又多(他曾在選戰時期,開著一輛漆成全黑的箱型車,到處發保險套),爭議不斷。二○一一年擔任處理移民議題的內政部國務卿,二○一三年底,他被任命為外交部長時還未滿二十七歲,為當時全世界最年輕的外交部長。當然也有人質疑,這個沒什麼社會經驗的政治家(美國國務卿凱瑞就整整大他四十三歲),要如何駕馭錯綜複雜的外交題目?

庫爾茨接下外交部長後,積極的為這個八百萬人口的小國家,在國際舞臺上開拓路線。他的目標很明確,除了承繼奧地利的外交傳統,走親歐路線,還要壯大奧地利的外交勢力。庫爾茨不斷的在各個國家之間周旋,他的團隊也多次成功的說服彼此仇恨的國家或政權來到維也納,一起坐下來討論解決之道。

庫爾茨在聯合國上百位外交部長面前的第一場演說,就大方承認自己是外交上的新手:

「我應該是在場唯一沒超過三十歲的。冷戰鐵幕落下時,我才三歲。我無法提供人生社會經驗,但是我能提供的是年輕世代的見解。」

看完這場演講時,一位外交部的朋友,眼眶泛淚的告訴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身為奧地利人好驕傲!」我能了解她的心情,國小人口少,奧地利人或多或少是有點自卑成分在的。當一名這麼積極的外交部長出現,在國際上為自己的國家打拚,利用各種機會,持續的讓奧地利「被看到」,受到國際媒體矚目,真的讓人感到無比振奮!

庫爾茨在擔任外交部長的這幾年,面對全歐難民政策的態度十分強硬,博得國際媒體眾多版面,在國內外也造成正反兩極的議論。他以三十歲的年紀成為保守派「人民黨」的黨主席,率領其黨投入二○一七年的奧地利國會大選,打出年輕有為的形象牌,也以不少偏激的言論吸引了游離選民的注目,最後大獲全勝,並於年底成為奧地利總理,而無黨籍的自由記者卡琳.克耐瑟兒(Karin Kneissl)則接任外交部長的職位。

克耐瑟兒是歐洲最著名的中東情勢與全球能源政治專家之一,她寫的中東情勢分析,冷靜犀利、不卑不亢,也充滿對世界的關懷。我在多年前開始為德文網路媒體撰稿,曾為一個奧地利的女權文化活動專訪克耐瑟兒。訪問記者總是叫我感到頭皮發麻,深恐自己寫出的文章會被批評得面目全非。不料,她當時讀完我寫的報導,還特別寫信給我,內容是非常真誠的鼓舞。

克耐瑟兒約五十歲,年輕時也曾經擔任奧地利駐外的外交官,二十多年前,她毅然決然放棄光鮮亮麗的外交官身分,成為一名自由記者和作家,開始在中東與歐洲等多所大學兼職任教,完全靠稿費、演講、不定時的授課薪資維生。在多次近距離接觸後,深深被她的才識與見廣折服。我第一次上奧地利全國訪談節目前非常緊張,跑去跟克耐瑟兒求救,她還非常有耐心的教我如何應對媒體,也毫不吝嗇的把自己的小撇步傳授給我。

在歐洲這幾年的難民潮中,她也成為敘利亞難民的寄養家庭。因為擁有多年往返中東的經驗,克耐瑟兒對於難民潮有許多獨特的看法,也對歐洲難民政策提出強烈的質疑和批判,克耐瑟兒不僅對國際局勢有深刻的了解,也能夠流利的說七國語言,其中包含阿拉伯文與希伯來文。

難道她不怕自己被政界吞噬?為什麼決定再度跳回戰場?我問她。她毫不猶豫的回答我:「因為我想為自己的國家盡力。」看到我的第二個家鄉能由她代表站在國際間,真的覺得很驕傲!克耐瑟兒以奧地利外交部長的身分,在歐盟接受埃及國家電視臺採訪時,全程用阿拉伯文回答,讓資深的埃及駐歐盟記者嚇一大跳—因為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歐洲的一線政府官員,能夠用流暢的阿拉伯文回答問題

誰說小國就沒有自己的位置?奧地利建立起來的長遠外交影響力,除了讓首都維也納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也在國際社會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許多艱難的國際談判都得借助奧國政界的龐大人脈,讓人無法忽視這個小國家。

這個只有臺灣三分之一人口的奧地利,就讓我們看到,就算是小國,只要你懂得運用自己的長處,也就能夠在國際間站穩

歐盟外交官:臺灣,很努力

二○一六年,歐盟委員會頒發「歐洲文化融合親善大使」的頭銜給我,我也跟著奧地利政府代表團,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區觀摩,接觸了許多真正抱著為歐洲和平打拚的人,在不斷的對話中,也對歐盟這個抽象的組織有了更多了解。

簡單來說,布魯塞爾可說是歐盟大本營,許多重要的設施都在這裡,大約有四萬多名來自全歐洲的人士在此為歐盟工作。在這裡,切身感受到國際政治如何在檯面上和檯面下相互角力著,也能感覺到國家與國家之間如何應對進退,如何為自己的國家爭取更多的權益以及舞臺。看到七十多年前還互相打得你死我活的歐洲國家,現在可以坐在同一張桌邊,或許不見得互相喜歡,也會互相在對方背後吐口水扮鬼臉,但還是努力手牽手往下走,真的很叫人感動。我們過去的那幾天,正好是英國公投是否脫離歐盟、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總統破天荒首度同時訪問歐盟,也剛好是歐洲盃足球賽比到如火如荼之際(對歐洲人來說,足球跟政治一樣重要啊!)

整座城完全進入特殊狀態,歐盟區安全措施明顯嚴格,每個街角都是武裝警衛和便衣警察,天空隨時都看得到武裝直升機盤旋著,頗有動作電影的既視感。

新聞媒體喜歡炒作比利時恐怖攻擊的威脅,但是真的到了這裡,就發覺當地人的勇敢和好好過生活的決心。晚上比利時對瑞典隊,我被在歐盟工作的奧地利朋友拖去擠到水洩不通的酒吧看直播,比利時贏了。街上所有臉上畫著國旗的比利時人興奮的擁抱、汽車不停鳴喇叭,連公車司機都興奮不已的按喇叭回應。

在歐盟議會聆聽到以色列總統魯文.李佛林用希伯來文發表演講,你在電視或新聞上看到的、好像離你遙遠的中東情勢,突然再真實不過。因為聽不懂希伯來文,我戴上耳機,聽著德文版本的同步翻譯,對口譯員用字遣詞精準之程度佩服得五體投地,耳機有二十四個頻道可以選擇(歐盟目前有二十八個會員國,一共有二十四個官方語言,所有會議皆同步翻譯為二十四個語言,所有文件也是二十四個語言。)

在歐盟委員會的外交官們互動時,因為我是奧地利代表團中唯一的亞洲面孔,引起了不少注意。一位歐盟外交官聽到我來自臺灣,露出了大大的笑容,在奧地利代表團前,極真誠的對我說:「我們這裡也有一個臺灣來的代表處呢!這些人員真的非常認真,也積極了解和參與歐盟的各式議題。臺灣,很努力!」

「臺灣,很努力。」這幾個字,讓我眼眶都紅了,趕緊眨眨眼,不讓眼淚湧上。

自己的家鄉在國際上的表現跟個人的尊嚴感,真的有很微妙的關連呢!我的兩個家鄉,雖然有那麼多的不同,但在歷史上,卻也有那麼多相似的愛恨情仇。不論是小小的奧地利或是小小的臺灣,在大大的現代世界裡,一步一步往前走,一步一步與國際靠近,在面對挑戰的時候,那個昂首的姿態,值得驕傲!

作者介紹│楊佳恬Chia-Tyan Yang

一九七九年出生於屏東,從小就喜歡塗塗寫寫,小學畢業後赴奧地利就讀鋼琴演奏,以看漫畫和小說的方式自修中文。畢業後任教於奧地利中學,致力於文化交流,成為高中母校傑出校友,並在奧地利結婚,落地生根。

不時上奧地利國家廣播電臺以及電視談話節目,討論移民、文化、女性議題,在二○一四年以「新奧地利之女」身分於奧地利國慶日登上Kurier日報頭版,也曾被奧地利第二大報Kleine Zeitung列為本日風雲人物。

並成為首位臺裔奧地利政府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更於二○一六年被歐盟執委會任命為「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是該計畫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臺灣人。

現為室內樂鋼琴家、奧地利文藝界撰稿人、多媒體製作人、奧地利多媒體公司The Schubidu Quartet《舒比嘟四重奏》聯合創辦人、奧地利街頭文化雜誌Magaphon專欄作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出版《小國也可以偉大:我在奧地利生活學習的第一手觀察》(原標題:人口只有八百萬,如何在國際間站穩? )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