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本錢成為「元宇宙示範島」!專家:台灣國土小,其實是先天優勢

2022-07-22 12:40

? 人氣

台灣國土小,其實是發展元宇宙的先天優勢。(示意圖/顏麟宇攝)

台灣國土小,其實是發展元宇宙的先天優勢。(示意圖/顏麟宇攝)

(謝凱婷專訪唐聖凱/Meta 實境實驗室產品設計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元宇宙大概是近幾年來規模最大、最令人興奮的創新。這麼大規模的生態系變革,將會對過去在VR、AR產業深耕的科技產業,造成極大的影響。除了Facebook的Oculus VR、宏達電的VIVE,微軟也有深耕多年的HoloLens。在這個大趨勢的發展中,台灣除了具有硬體的優勢,更可以善用高密度的基礎建設、頻寬與流量品質,將自己定位為「元宇宙示範島」。或許,許多人說台灣的創業市場很小,但是,沒有國界的虛擬市場卻是無限大。前微軟HoloLens and Windows Mixed Reality部門首席設計師,現為Meta實境實驗室(Reality Labs)產品設計師的唐聖凱(Tony),對台灣在元宇宙能夠扮演的角色,下了一個充滿願景與無限期待的註解。

唐聖凱目前從事混合實境中「直覺式互動介面」的研發與設計,同時也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擔任訪問助理教授。他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設計運算實驗室(Computational Design Lab)以及哈佛大學設計資訊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sign Informatics)接受設計創新訓練,並且在美國三星研發中心(Samsung Research America)以及台灣華碩設計中心擔任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UX)設計工程師。唐聖凱說,過去在大學雖然主攻建築,但是在卡內基美隆大學接觸了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課程後,毅然決然往這個領域發展。曾經服務過華碩、美國三星及位於西雅圖微軟總公司的唐聖凱說,身為設計師,每天的工作內容在這三家公司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主要的差異在於公司文化。

亞洲與美國企業的文化大不同

微軟偏向於孵化的工作比較多,對員工失敗的承受能力比較高。HoloLens隸屬於微軟雲端部門,雲端的獲利顯著,但Hololens這個幾千人的團隊,從2015年成立至今都尚未獲利,試想,台灣企業對於這種部門的承受度,應該無法這麼高。美國三星則位於微軟與華碩的中間,在美國三星有許多探索類型的專案,但許多總部指示必須獲利的專案,還是會由韓國總部直接管理。從同一個工作在三個公司的要求,可見各國企業文化的主要差異。

混合實境的概念,學術界其實在1968年就已經提出,50年前,學校的實驗室就已經開始許多相關的研究與想法,譬如唐聖凱1999年在交通大學就讀時,就有許多對於VR頭盔與混合實境的專案。50年後,Oculus與HoloLens因為相關技術與環境逐漸成熟,成為VR與AR產品的代表,並帶出商機。其中頭戴式裝置如何做得輕巧便利讓大眾接受,以及互動介面如何讓使用者能夠直覺地使用,都是目前待解的設計議題。

2D到3D的轉變與瓶頸

唐聖凱指出,現在我們使用的鍵盤與滑鼠,便是屬於第一階段2D間接式的人機互動。之後發展到了iPad、iPhone的觸控模式,雖然接觸的仍是玻璃,但它透過許多視覺設計,讓這個接觸相當擬真,我們稱它為半直接接觸。到了3D應用,追求的是直接的操控感,過去還得藉由如六軸控制器這一類的裝置來互動,現在則可以用手直接操控虛擬的介面與物件,這也是一個由間接操控到直接互動的過程。

在這個未來的願景下,技術發展仍具有一定的瓶頸。在資訊導入端(input),AI是否能穩定地偵測訊號與辨識操控的行為是一大挑戰。在資訊輸出端(output),目前許多應用採用手套,但手套在很多狀況下無法穿戴,而且使用者還要購買與攜帶額外的裝置,這可能會降低購買的欲望以及引起某種程度的不便。所以HoloLens在一開始就設定不使用手套,因此在沒有觸覺回饋的狀況下,改以視覺與聲音來彌補觸覺的缺陷。

唐聖凱說,HoloLens的起源是Xbox的Kinect,HoloLens的開發團隊是Kinect的原班人馬,在HoloLens辨識並追蹤人的行動,實際上是把遊戲主機Xbox的體驗延伸到另一個平台。當時同時間推出的Wii和PlayStation,都需要用戶手持控制器才能輸入姿態,而Kinect完全依靠鏡頭就解決了,且效果更好。

HoloLens擷取Kinect沒有使用到的環境網面,讓電腦可以藉此建構實體與虛擬空間的環境,並將人在虛擬環境中予以定位。

Kinect後來雖然停產,但許多技術依然在微軟其他產品發光發熱,比如人工語音助理Cortana、人臉ID系統Windows Hello。當然,還包括集Kinect技術之大成者─ HoloLens。

目前微軟在HoloLens的運用仍以企業用戶(B2B)為主,包括國防、醫療、教育、設計等,都有許多不同的應用,VR、AR、MR應用端的發展也跟企業的DNA有關,微軟一直以企業用戶為主要客群,所以在HoloLens孵化初期即與許多企業合作,也造就現今的應用成果。

以Facebook為例,由於其DNA是社交,所以Oculus VR的應用便從遊戲、社交開始,但是以長久來看,不管現在主要聚焦在消費者或企業,最終兩者都會融為一體。

延伸閱讀:新資本模式:股權再進化,元宇宙正在建構的「幣權」是什麼?

元宇宙普及前的主要突破點:真實與虛擬的整合,才是元宇宙的未來

即使現在對於元宇宙的討論沸沸揚揚,HoloLens、Oculus等要真正普及還是有一段路要走,主要的三個原因在於:

1. 價格太高:以目前HoloLens訂價在3,000美元,Oculus 約300美元,仍算高價。

2. 社交接受度目前HoloLens、Oculus的體積仍大,企業使用者可能不太在乎,但是如果要把這個東西穿戴上公車,可能就會相當突兀,會有接受度的挑戰。

3. 使用情境目前的使用情境仍偏向於職場,且用電量也有所限制。

元宇宙的推升,除了硬體的發展,軟體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平台、多裝置、異地多人、商務合作、異地共享等,都是未來重要的運用,這也是虛擬體驗平台Microsoft Mesh的混合實境功能。未來像是虛擬化身的設計、視訊會議如何從2D到3D等,都屬於軟體的發展,而每一個主題下,都可以因此產生許多中小型的公司,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

唐聖凱說,以目前尚屬2D的微軟Teams來看,現在便已經提供講者邊講邊產生講稿的功能,只是可能辨識度還不全然精確。但是,未來進入元宇宙,運用將具無限潛力,包括講者在台灣講中文,但聽眾在美國可以立即聽到英文翻譯,這些應用都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在Facebook引發全球震撼的元宇宙影片當中所呈現的,包括基礎的MR OS建設、裝置本身如何越做越小、如何讓人想要使用、使用的方式,到創作工具,全部都具有挑戰。所謂的創作工具,指的是,是否能夠改變創作本質。譬如現在大多都是錄影以後分享,但是在元宇宙時代,是否有機會改變本質?街頭舞蹈可以從同時同地轉變為異時同地。巴黎時裝秀可以在異時同地或異時異地發生。就像以前許多湊不出時間一起拍攝電影的大咖主角,分開拍攝電影後再將之組合,消費者其實完全看不出來。在元宇宙的未來,不同的人、不同時間,可以共同參與一件事的狀況,都可能發生,甚至在3D的情境下,還可以旋轉、操控、放大、暫停情境,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不僅如此,有了元宇宙的概念,就可以進一步產生許多區塊鏈擁有權的問題。在元宇宙的數位身分下,財產擁有權的規劃與定義,譬如NFT等,都擁有許多重新定義的空間,創造無限的創新商業模式。

唐聖凱說,元宇宙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透過一個架構,將許多不斷探索的技術整合在一起。在Facebook勾勒的元宇宙世界中,比較像是電影《一級玩家》所呈現的,但是這樣與真實世界分開的元宇宙並不會普及,因為人無法永遠脫離真實世界。能夠普及的元宇宙需要與真實世界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最好完全整合,這也是目前Microsoft Mesh的主要方向。

台灣,有機會成為「元宇宙示範島」

隨著元宇宙的趨勢與話題,台灣長期投資於VR的宏達電股票大漲,華碩、和碩、仁寶等代工廠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元宇宙的建置角度來看,5G、雲端、電源、運算順暢度等基礎建設皆相當重要。元宇宙的本質在於弭平過去時間、地域的限制,流量的品質、頻寬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台灣的地域小,基礎建設的花費相對低,可以建構更高密度基礎建設等,都讓台灣擁有成為「元宇宙示範島」的獨特優勢。

元宇宙時代,地域的大小不是重點,基礎建設是否可以讓內容的使用達到最高效益才是重點。台灣過去語言、創業市場較小的問題,都可以透過虛擬的元宇宙市場來解決。台灣若能掌握先機,整合軟硬體與基礎建設的優勢,將能創造「實體市場有限,但虛擬世界無窮」的另一波新商機。

=KT筆記/謝凱婷=

我和Tony認識很多年,他是我先生在交大和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多年同窗,也是美國三星研發中心的最佳戰友。Tony在人機界面和使用者經驗有非常豐富的學術研究和工作經驗,是台灣第一代投入在這個領域的優秀人才。

我很佩服他很有毅力一步一腳印地實踐理想,每個階段都緊緊抓住人機界面的發展趨勢。Tony經歷過VR、AR和MR的各種發展時期,他對於元宇宙的未來觀察非常精準,認為這是人類的新紀元,也是下一個科技時代的重大突破發展。我們過去對於虛擬實境一直認為是需要搭配VR頭盔的沉浸式體驗,Tony指出了一個重點,他認為在元宇宙的時代,都不應該將虛擬環境與現實生活隔絕,而是要建立兩個世界的連結,這樣才不會影響人類的真實生活而走向瓶頸,也才能真正將元宇宙的理念建立在人類社會裡。

我很認同他提到的理念:「台灣可以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元宇宙示範島」。因為台灣高科技硬體的優勢,還有高密度的網路基礎建設和頻寬,讓台灣能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有很強的發展動能。雖然台灣的市場不大,但沒有國界的虛擬市場是無限大。這句話也深深打動我,過去我們認為應該從台灣市場出發,先站穩台灣再放眼國際,但在元宇宙的世界裡,一開始就可以是無遠弗屆的國際市場,這縮短了台灣與國際間的距離,也放大了台灣在元宇宙領域的成長可能性。隨著越多科技巨頭在元宇宙布局,元宇宙世界觀已逐步形成、益發茁壯,期待台灣能在元宇宙的現在和未來版圖裡占據重要的位置。

作者介紹

1. 詹益鑑

台灣全球天使投資俱樂部(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公衛學院院長資深顧問,Podcast「矽谷為什麼」製作人暨主持人,並擔任SkyDeck加速器顧問及500 Global加速器業師。

2004至2019年在台灣經歷三次創業、四種產業、五家創投,曾任之初加速器(AppWorks)合夥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BioHub Taiwan)助理執行長、Startup Genome台灣新創生態系大使。2019年獲選為科技部「台灣—柏克萊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Berkeley-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簡稱BTB)學人,並於2020年初旅居矽谷至今。

除了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也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

2. 謝凱婷

「矽谷影響力基金會」執行長,亦是天使投資人、創業家、料理作家與Podcast「矽谷為什麼」製作人暨主持人。筆名「矽谷美味人妻」,社群媒體追蹤數超過一百萬人以上,目前定居在矽谷。
「矽谷影響力基金會」有計畫地推動台灣人在北美科技界的活動和新創投資,幫助台灣和矽谷連結。創辦的「美味生活」(HowLiving)是全球華人料理家居網站,製作超過三千集的料理影音和直播節目,在華人料理圈有廣大影響力和高知名度。

曾擔任長榮集團媒體公關、國際企業產品經理,並接受過百家中外國際媒體專訪。擅長社群行銷、數位內容、意見領袖(KOL)孵化,協助許多台灣和美國公司進行數位轉型計畫,並投資Web3相關領域的新創和創投基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矽谷為什麼:科技、新創、生醫、投資,矽谷直送的最新趨勢與實戰經驗》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